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中国科学院 > 院史所史 > 编年史
1953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9-09-28 【字号: 小  中  大   

  任命张稼夫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党组书记
    1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1次会议任命张稼夫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到任后兼任党组书记。副院长排序为:陈伯达、李四光、张稼夫、陶孟和、竺可桢、吴有训。

  张稼夫(1903-1991),山西文水人。1923年毕业于山西省农业专门学校,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从事农村调查。历任山西省委秘书长、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敌后城市工作组成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敌工部部长、分局副书记。来院之前,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常委、宣传部部长。

  院党组成员有:张稼夫,范文澜,秦力生,郁文,恽子强,刘大年,张庆林,刘咸一,彭庆昭。此前于1949年12月成立中国共产党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陈伯达,副书记恽子强,党组成员还有丁瓒、李亚农、吴征镒、汪志华、孙桐。1951年7月,改由恽子强任党组书记,丁瓒任党组副书记,党组成员还有范文澜、李亚农、刘大年、曹日昌、汪志华、孙桐。

  钱三强率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苏联

  以钱三强为团长的中国科学院代表团于2月24日离开北京前往苏联,进行为期近3个月的访问。代表团由19个学科的26位科学家组成,他们是:钱三强(物理学)、华罗庚(数学)、张钰哲(天文学)、赵九章(地球物理学)、刘咸一(化学)、彭少逸(化学)、宋应(地质学)、张文佑(地质学)、武衡(地质学)、冯德培(生理学)、沈霁春(生理学)、贝时璋(动物学)、朱洗(动物学)、吴征镒(植物学)、马溶之(土壤学)、李世俊(农学)、沈其震(医学)、薛公绰(医学)、梁思成(建筑学)、曹言行(土木工程)、于道文(机械工程)、陈荫谷(电机工程)、刘大年(历史学)、张稼夫(历史学)、张渤川(教育学)、吕叔湘(语言学)。代表团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和学习苏联如何组织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是十月革命以后苏联科学从旧有基础上发展壮大的经验,以及苏联科学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并就中、苏两国科学合作问题交换意见。

  代表团于3月5日到达莫斯科。在苏期间,苏联科学院主席团为中国代表团组织了7个全面性的报告,内容包括苏联科学院发展的各个阶段、苏联科学院的组织机构及干部培养、苏联的科学计划工作、苏联科学家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列主义方法论、苏联科学院生产力研究委员会的工作任务等。代表团成员还先后访问参观苏联科学院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塔什干以及西伯利亚分院的研究所等98个研究单位。此外还访问了11所大学以及许多工厂、矿山、集体农庄、博物馆和展览会。4月中,钱三强向苏联科学界作《中国近代科学概况》的报告,主要介绍各门学科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及现况。代表团临别前,苏联科学院赠送中国一万多册科学图书和许多标本、图片等。

  5月24日,访苏代表团返回长春进行总结。6月17日返抵北京后,在京组织了16个专题报告会和3个总结报告会,传达访问情况和收获。并将27份报告汇编为《学习苏联先进科学——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汇刊》一书,于1954年出版发行。9月15日,院党组向党中央呈送关于访苏代表团工作的报告。报告认为,苏联科学及苏联科学院发展经验的中心环节是培养干部;苏联制订科学计划首先是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同时也以本门科学发展的必要性为基础,找出科学发展的生长点。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和加强中苏两国合作,报告中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出版科学译文期刊以介绍苏联科学成就与经验,成批地选送留学生,派遣专业的科学访问团,请苏联专家来华协助、指导工作以及交换图书、杂志、资料等。

  召开全国植物病理会议

  鉴于植物病害情况严重,与之有关的调查研究及防治任务繁重而迫切,经政务院文委同意,2月27日至3月7日,中国科学院与农业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植物病理会议。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同时举行。中国科学院及农业部、林业部、高等学校、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等单位共80人参加会议。竺可桢副院长在开幕式上报告,强调组织起来研究解决植物病害问题的重要性。会议通过讨论明确了植病工作的方向及任务,确定了农作物方面的重点病害,如:小麦腥黑穗病、小麦锈病、稻热病、棉枯萎病与黄萎病等,根据对其有无防治方法及方法成熟程度,分为防治重点、研究重点和检疫重点。会议讨论决定成立全国植物病理工作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在中国科学院及农业部的领导下,确定植物病理工作方向,组织并指导全国植物病理工作,有重点地审查全国各有关单位关于植物病理部分的调查研究工作计划,制订主要工作计划,通过有关行政部门分配任务、检查与总结工作等。会后制定了《全国植物病理工作委员会组织简则》,戴芳澜任该委员会主任委员。

  召开大冶、白云鄂博两铁矿研究工作会议

  为筹建包头和武汉两个新钢铁基地提供设计依据,国家计划委员会责成科学院组织有关部门的力量进行大冶、白云鄂博两铁矿的选矿和冶炼的研究。7月16日在北京召开两铁矿的研究工作会议,历时两周,参加会议的有来自重工业部、地质部等单位的20余人。会议通过了《大冶、白云鄂博铁矿研究计划大纲》,建议成立由计委、文委、中国科学院、重工业部、地质部的5位负责人组成的委员会,以及由有关专家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前者讨论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难题、批准研究计划与重大措施,后者负责制订或修改研究计划和技术措施。根据《大纲》,科学院除负责组织工作外,还由金属研究所承担研究大冶、包头两地铁矿的选矿试验;冶金陶瓷研究所承担研究包头矿的炼铁和综合利用问题。国家计委根据大冶钢铁厂建设时间和设计工作的进度,要求科学院于1954年第一季度完成的大冶铁矿石试验(比原计划提前半年)。金属所通过对含铜的大冶铁矿的研究,提出最优选矿方法、流程及技术条件,提高了铁和铜的回收率,为武汉钢铁公司选矿厂的建设提供了设计依据。对含铁量较低但含有稀土及其他矿物的白云鄂博铁矿,金属所提出的方案使铁的回收率大有提高,平均在80%以上,成为包头钢铁公司选矿厂初步设计的依据。1953—1958年,冶金陶瓷所对这种复杂共生铁矿的冶炼及成渣过程、炉渣性质及其在高炉冶炼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探讨了炉衬侵蚀和煤气处理问题,对包头钢铁厂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召开所长会议确定研究工作重点

  10月14日至11月7日举行院属各研究所所长会议,根据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讨论研究所今后发展方向和1954年研究工作重点。会议确定:(1)生物学与地学方面,配合国家大规模建设,以国家自然条件与资源的调查研究为主要任务,首先是围绕黄河的根治与西北工业基地的建立进行综合性的考察研究,其次是华南橡胶林营造问题。(2)化学方面,在有机化学研究所基础上逐步建立一个化学研究所,补充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薄弱环节;成立应用化学研究所以配合重工业发展的需要。(3)物理、数学方面,加紧为解决国家建设中重大科学理论问题准备条件,首先是为开展原子核物理研究准备条件。(4)技术科学方面,主要是密切结合中国现有冶金工业生产与新冶金工业中心的建立开展研究工作。会议强调与高等学校合作培养科学研究人才,系统学习苏联先进科学是现阶段发展中国科学的重要环节。会议还指出,中国科学院要逐步向研究带有根本意义的理论问题发展,但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逐步解决产业部门提出的实际问题,以促进科学与生产的创造性合作。

  从11月初开始,各研究所根据会议讨论结果,制订1954年工作计划和五年工作纲要。

  院党组向中共中央报告科学院改进工作的重要举措

  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院党组于11月19日向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呈送《关于目前科学院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报告》简述中国科学院一般情况后,指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对于中国现有科学基础和力量缺乏全面了解和恰当估计;党对科学家的政策尚未认真贯彻,青年人与老科学家之间的不协调影响了对科学干部的培养工作,科学院对此也缺乏一定的制度和经常的领导;科学院领导对具体贯彻理论结合实际方针,缺乏认真研究和必要的工作,在具体执行中不免出现偏差;科学院对所属各研究单位缺乏经常的业务和思想领导。报告还指出科学院缺乏技术科学方面的干部,应予补充加强,以适应国家工业建设的需求。

  根据国家建设和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报告提出科学院当前的重点工作为:(1)组织力量支援国家工业建设,首先是重工业建设。(2)有重点地对拟建设的工业中心或经济区域进行自然条件和资源的调查研究。(3)相应地发展基础科学,使之成为不断支援国家建设和不断提高科学水平的有力保证。(4)对于在生产上或学术上迫切需要,而目前十分薄弱或根本缺乏的学科,要立即充实与建立。(5)设法加强社会科学方面力量。(6)继续团结科学家,积极培养新生力量。

  为推动国家科学事业的发展,《报告》提出:(1) 建议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内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综合审查全国科学研究计划;(2)建议高等教育部有重点地在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中开展科研工作,希望在培养研究生方面与高校加强合作;(3) 建议实施院属技术科学各研究所与有关工业部门的对口合作;(4)建议农业部在适当时机筹建农业科学院,卫生部应加强对中央卫生研究院的领导。

  在改进院内工作方面,《报告》提出采取的具体措施有:(1)紧密结合1954年研究计划的制定,有重点地整顿与改进各研究所的工作;(2) 增设研究生处,着手有计划地培养科学干部;(3)成立秘书处,作为院务会议学术领导的助手; (4) 院对各研究所,按物理学数学化学部、技术科学部、生物学地学部、社会科学部实施对口领导;(5) 改进研究所的领导,在各研究所设立学术委员会。

  成立地震工作委员会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重大建设项目需要地震资料。为改变地震工作基础极其薄弱的状况,1953年底科学院组织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委员会由院内外有关专家18人组成,副院长李四光、竺可桢分别任正、副主任,下设历史、建筑、地质、地震四个组,分别由范文澜、梁思成、张文佑、李善邦负责。规定7度以上地区(即需要设防地区)的地震烈度由委员会讨论确定,提供国家计委作为决定设防度数的参考。委员会成立后的工作,主要是供给141项企业所在地区的地震资料。但因历史文献上关于地震的记载过于简单,当时采用苏联的地震烈度表作为鉴定标准,难以参照,而产业部门及地方希望烈度定得低些,经常认为科学家定得偏高,故确定7度以上的地震烈度往往因争论不决而影响设计进度。1954年5月,中央批转国家计委关于地震烈度的报告,决定今后鉴定工作完全交由中国科学院负责,地震设防将直接根据烈度的鉴定来决定。1954年8月21日,院党组向中央报告,说明三年来地震工作情况,短期内不能解决缺乏科学资料的问题,科学院难以独立承担。因此建议:(1)在党内由科学院张稼夫、文委范长江、计委张玺组成地震烈度审查小组,张稼夫任组长。凡烈度在7度以上,争论不下的,由审查小组讨论作出意志性决定,以科学院名义将地震烈度分发设计部门使用;(2)聘请一个苏联地震专家组来指导工作;(3)仍请由计委负责对地震鉴定的地区按照设计的要求,分别轻重缓急排定次序,以便依次进行工作。

  开展抗生素的研究工作

  1950年前后,抗生素在医药、农业方面已有广泛应用,而当时中国尚不能生产。尤其是朝鲜战争爆发,急需这类药品,而由于遭受经济封锁,进口困难,抗生素的研制和生产迫在眉睫。

  新中国建立之初,有机化学所赵承嘏、汪猷等化学家基于国内对抗生素的急需,在已着手抗生素的研究工作。1950年,东北科学研究所与上海有机化学所药物研究室(1951年独立建所)合作,共同掌握了氯霉素的原料与生产方法,并将该方法利用到金霉素的生产上。1951年药物所在国内首次获得青霉素甲盐结晶并为生产工艺提供了参考数据。为了寻找更经济的生产方法和生产多种抗生素,中国科学院把抗生素列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中10项重点研究之一。投入的研究单位有:有机所、药物所、上海植物生理所、菌种保藏委员会。投入的科学家除赵承嘏、汪猷外,还有黄耀曾、梅斌夫、高怡生、方中达、沈善炯等。经他们倡议,1953年在上海成立抗生素研究工作委员会,并从这一年起,科学院与轻工部、卫生部所属的一些研究所,组织了1953—1955年间的合作,进行抗生素的研究与试生产。1955年药物所完成氯霉素合成方法的研究,并向工厂提供生产工艺技术。全国大协作取得良好成果。如1952年青霉素试生产时仅得33公斤,到1956年产量已达10吨;在上海,1953年抗生素的消耗量较之1950年增加5倍。此后,中科院有关所继续从事抗生素的研究,为中国的抗生素工业做出了贡献。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