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下午,由国际生命条形码中国委员会办公室主办,中国-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 (the International Barcode of Life, iBOL) 合作备忘录 (MOU) 签字仪式在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举行。备忘录由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iBOL)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Pete Hollingsworth教授与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中国委员会授权代表、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李德铢研究员共同签署。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苏荣辉副局长、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王庆礼院长、科技部基础研究司陈文君处长、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娄治平处长等出席签字仪式。签字仪式由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王文副所长主持。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副局长苏荣辉指出,生命条形码技术作为新兴的生物分类学工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国科学院作为我国生命条形码计划实施的主力军,相关的研究所在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高等植物、微生物、条形码标准制定、平台建设、信息系统镜像等方面都有长足进步,中国科学院将继续加强相关项目的实施。他希望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加美欧四个中心节点通力合作,为早日实现全球生命条形码蓝图而奋斗。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处长陈文君在发言中强调,科技部作为我国科技工作的主管部门和基础性科研工作计划的重要资助和管理机构,促进了多个重要生物类群DNA条形码规范、实验方案和样品采集项目的实施,包括“重要生物DNA条形码的技术规范体系与信息系统构建”,“基于自然保护区的DNA条形码”,“我国重要渔业生物DNA条形码的数据采集”等。陈文君表示,科技部基础司将和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一道,一如既往地支持生命条形码相关工作的开展,并希望中国科学家在DNA条形码的国际科研合作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最后,李德铢研究员和Pete Hollingsworth教授分别发言,双方回顾了自2008年中国签订加入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意向协议后,相关工作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历史,并表示在当今世界经济形势下,中国作为中心节点将更加任重而道远。
据悉,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由加拿大科学家Paul Hebert等发起,2010年正式启动,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中国委员会副主任张亚平院士等出席启动仪式。该计划的五年目标是获得至少50万个物种的DNA条形码标准序列,并建立通用易用的实验标准和数据平台。科技部基础科学司司长张先恩作为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Board of Directors中方代表,参与制定了iBOL计划的战略和路线图。iBOL计划到2012年9月恰好进行了两年半时间,在此时中国和iBOL计划签订新的合作备忘录将提升我国在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事务中的国际话语权,提高我国DNA条形码技术应用水平。

交换合作备忘录

苏荣辉致辞

陈文君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