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学院院际(中-印)国际交流项目的支持下,应印度科学院A.K.Jain、Anil Kumar以及德干学院(Deccan College)Sheila Mishra教授、加尔各答大学(Kalkutta University)与亚洲协会(The Asiatic Society)Ranjana Ray教授的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侯亚梅与博士研究生刘扬于11月21日至12月12日赴印度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学术交流活动。
前两周,两位科研人员访问了位于印度中西部Pune的德干学院,并在该学院旧石器考古实验室参观了属于阿舍利石器工业以及部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旧石器标本。德干学院旧石器考古实验室标本丰富,印度较为重要的旧石器遗址在此都有收藏,如Singi Talav、Chirki、Bhimbetka、Morgaon、Bori、Patpara等遗址。两人对这些遗址的标本进行了细致观察,并有选择性地对手斧和薄刃斧进行了照相、画图和测量等工作。这些工作将对中国与印度阿舍利石器工业的对比打下良好的基础。访问中,恰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Ceri Shipton也在印度进行访问,其主要对德干学院旧石器考古实验室的手斧和薄刃斧进行三维扫描。两人与Ceri进行了详细的交流,并建立了日后进一步合作的意向。在Sheila Mishra教授家中,两人与Shanti Pappu教授进行了会面,并就她今年在Science发表的关于印度最早的阿舍利石器工业证据以及印度旧石器考古学等进行了交流。在Sheila Mishra教授的陪同下,两人还考察了Morgaon旧石器遗址,了解了遗址地层、发掘等相关情况,并对暴露在地表的石制品进行了拍照。
在德干学院访问期间,侯亚梅研究员和刘扬博士分别以中国早期旧石器遗址的阿舍利工业和泥河湾盆地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为主题,与德干学院的师生们开展了学术讲座交流,取得良好的效果。
后一周,两人来到的位于印度东北部加尔各答的加尔各答大学,参加了由The Asiatic Society主办的“Human Evolution and Population Migration”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为期3天,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肯尼亚、英国、印度等国家的考古学、人类学、考古DNA、民族学、哺乳动物学等近百名专家学者参与本会。22个大会报告精彩纷呈,讨论也十分激烈。侯亚梅和刘扬所作的Appearance of early human technology in China 和Early to late Pleistocene human settlements and the lithic technology evolution in the Nihewan basin, North China 的报告,对中国的旧石器材料进行了介绍,令参会者耳目一新,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与交流互动。
学术交流之余,两人还参观了印度世界文化遗产Ellora和Ajanta佛教石窟。此外,还了解Pune和Kulkatta的城市风貌,增进了对印度社会的了解。
古脊椎所学者本次在印度的交流访问取得了重要的收获,增进了中方对印度旧石器的了解,也让印度同行借机对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研究有了新的认识,为中国与印度国际同行的深入合作与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