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合作交流 > 国际交流 > 合作动态
美国Emory大学傅海安教授到微生物所交流
  文章来源:微生物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1-12-02 【字号: 小  中  大   

11月30日,应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张立新研究员邀请,美国Emory大学药理学系教授、微生物所客座教授傅海安来所进行学术交流,并作了一场题为Targeting Cell Survival Signaling Pathways for Therapeutic Discovery的精彩报告。报告由刘雪婷副研究员主持。微生物所部分科研人员和师生听取讲座。

报告中,傅海安教授首先概括介绍了其实验室及中心的研究方向。继而利用生动形象的例子,围绕微生物天然产物为药物开发提供新措施、化学小分子文库的价值深度挖掘须依赖于生物模型的不断发展、基础研究与药物开发以及临床研究紧紧相连、基因组学在药物靶点寻找以及药物筛选中的作用等方面的内容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例如,以Ask1蛋白质为例,阐述通过对该蛋白的研究找到新的抗癌药物,并通过对其通路的深入研究,又找到14-3-3蛋白质以及Akt蛋白质等亦可作为抗癌靶点,并且利用高通量及高内涵筛选得到了针对这些靶位的抗癌活性化合物。又如,利用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模型(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在癌症基因组学和新的抗癌药物研发之间建立桥梁,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具体为通过对癌细胞基因组和正常细胞基因组的对比,找到变化的基因或蛋白质,这些变化必然引起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改变,以此为基础建立PPI的靶位模型,筛选到新的抗癌活性化合物。傅海安教授的报告丰富紧凑,深入浅出,精彩生动。

报告结束后,广大师生就相关领域的问题与傅海安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对药物的副作用,药物设计,14-3-3蛋白的调控,癌症基因组学中突变的基因作为抗癌靶点,高通量及高内涵筛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傅海安表示,希望能够使已经进行的合作更加系统化,并希望能够更加深入的加强与微生物研究所的合作。

此次来访带来了新的学术思想与合作机会,为微生物所今后科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