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学院院际国际交流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李超荣与硕士研究生李浩参加了4月30日至5月13日在韩国全谷里史前博物馆举行的“第二届早、中更新世两面器工业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依照交流项目的原定计划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韩国南北部含手斧旧石器遗址的考察。
研究人员先在全谷里史前博物馆观察了元堂里遗址标本,并实地考察了该遗址。元堂里遗址与全谷里旧石器遗址同属汉滩-临津江流域,发掘于2009年,为一处重要的含手斧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共出土手斧13件,薄刃斧2件,手镐2件,三者占石器总数的35.2%。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批标本中存在典型的Victoria West预制石核技术。这种在非洲、西亚和印度半岛常见的大石片技术在东亚的出现,为思考东亚地区手斧工业产生的原因和讨论早期人类的迁徙扩散提供了新的材料。
追寻手斧的踪迹南下,研究人员来到位于韩国南部全南道荣山江流域的光州和木浦,在这里看到一些珍贵的石器标本和保存完整的遗址地层剖面。光州地区含手斧的遗址主要有月坪、道山和沙仓等;木浦地区主要有村谷里、Dangga等。遗址地质年代均属晚更新世,同一遗址的地层剖面可划分为多个文化层,时代从旧石器中期延续到晚期。该区域旧石器中期文化为含手斧的砾石石器工业;旧石器晚期呈现出手斧、石叶石核与细石叶石核三者共存的独特现象。较之北部地区旧石器早期的手斧,此阶段的手斧在形态上呈现变小的趋势,打制也较粗糙,手斧在工具中所占的比例更低。韩国南部旧石器中晚期石器工业的独特性,为建立东亚地区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向晚期过渡的特殊模式以及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模式提供了重要材料。
同时,研究人员也对韩国南北部不同遗址的剖面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观察。韩国南北地区的遗址剖面中都发育有显著的红色粘土夹白色网状裂隙层理。这种层理结构从北部汉滩-临津江流域到南部荣山江流域呈现出较强的地带性特征,且南部红色粘土夹白色网状裂隙层理较北部具有更大的厚度和密集度。对具有地带性特征的红色粘土夹白色网状裂隙地层形成原因和时代的探索,将会增加对网纹红土形成机制、分布范围以及年代的新认识。
考察的最后,研究人员来到位于首尔附近的汉阳大学安山校区。在这里观察了全谷里遗址第2地点到第5地点的部分标本和存放在这里的非洲坦桑尼亚Isimila遗址的手斧标本。
此次对韩国南北部含手斧旧石器遗址的考察,使古脊椎所研究人员进一步了解了韩国手斧工业的面貌和地层埋藏情况;通过与韩国学者的深入交流,双方还就今后的合作研究寻找到了课题并达成了初步的共识。在木浦考察期间,李超荣研究员还为木浦大学考古专业的学生作了题为“中国手斧的研究”的报告,详细介绍了中国手斧工业的发现与研究进展,引起该校考古系师生的浓厚兴趣。
图1:李超荣研究员与韩国同行学术交流
图2:道山遗址的手斧标本(左)、木浦村谷里遗址的手斧标本(中)和元堂里遗址的薄刃斧标本(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