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合作交流 > 国际交流 > 合作动态
西北高原生物所成功举办中瑞暑期学校交流项目
  文章来源: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0-07-12 【字号: 小  中  大   

6月28日,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嘉宾,他们是瑞士苏黎士大学Bernhard Schmid教授率领的12名师生。于此,由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学、瑞士苏黎士大学三方共同举办的暑期学校正式开幕,标志着西北高原生物所与欧洲的生态学学术交流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

1. 缘起

中国-瑞士暑期学校的交流项目,缘于2009年7月Schmid教授和贺金生教授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考察。当时,他们乘火车从拉萨到西宁,Schmid教授被青藏高原广袤的草地所吸引。在海北定位站参观时,Schmid教授对西北高原生物所开展的一系列实验十分赞赏,当即表示要带领苏黎世大学的师生来举办暑期学校。Schmid教授的这一提议,得到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生态学系方精云院士的支持。方院士认为这是一个扩展学生视野、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好机会。不仅瑞士的师生要到中国来参观访问,我们的师生也要到瑞士进行对等的学术交流。通过这一手段,中国生态学专业的学生可以直接同国际的学术界进行接轨,对学生的专业训练以及今后的科学研究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他们的努力下,这一学术交流活动瑞士方面得到瑞士国家基金会的支持。按照计划,2010年中国—瑞士暑期学校于6月28日-7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开放站举行,双方各由4位教师和8名博士研究生参加,中方成员由西北高原生物所和北京大学组成。2011年同样的暑期学校将在瑞士苏黎世大学阿尔卑斯山高山站举行。

中瑞双方这次的交流活动,是在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领导的支持下,依托海北定位站开展的。在欢迎仪式上,张怀刚所长、陈世龙副所长、王萍处长等所领导对此次活动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交流活动第一天,在贺金生教授和刘伟副研究员的带领下,中瑞学生参观了海北定位站周围的环境并对正在进行的各项研究进行了了解。通过对当地环境的观察,双方学生选定了各自感兴趣的方向,并确定了一对一的研究小组(包括一个中方人员和一个瑞方人员),并在双方教师的指导下确定了各自的题目。每个小组对自己的研究计划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和完善。通过这一过程,中瑞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2. 野外交流

生态学研究离不开野外工作,野外工作则是进行一系列室内分析的基础。尽管时间有限,每个小组都展开了翔实的野外调查,为各自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例如,北京大学池秀莲和苏黎士大学Simon Zeller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金露梅灌丛的分布特点;西北高原生物所的米兆荣、苏黎世大学的Keya Howard等人则通过6天的检测,研究了海北站常见蚂蚁巢对周围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并探讨了可能的原因。通过这些野外调查,中瑞双方不仅对海北站周围的生态环境有了相当的认识,而且通过双方的交流,对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进一步促进了学术合作的国际化。

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中瑞双方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了。通过交流互动,两国未来的生态学中坚力量互相了解了对方的学术思想,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操作,对各种学术观点进行了交流。正如北京大学生态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汤璐瑛所说,这种交流活动,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对于博士甚至毕业后的科学研究都有重要的作用;北京大学的另一位博士研究生赵霞也认为,暑期学校的这些野外交流,对于促进不同国别间的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也特别的重要。

3. 野外课程

在野外研究过程中,中瑞双方同学不仅针对科研的兴趣点在野外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同时Schmid教授、贺金生教授以及瑞方的人员也给参与这一暑期课程的同学进行了不少的指导,特别是每晚进行的野外课程教学。这些课程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生态学统计的基本知识、生态学相关的实验设计方法等等。7月4日,方精云院士、赵新全研究员专程赶到海北站,为学员们分别介绍了中国草地的碳源/汇功能和海北站的主要科研进展。通过这些讲座,中瑞双方的学生对生态学研究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对于当前的生态学研究,同时也对于未来的生态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野外生活

诚然,在海北站的野外生活是十分艰苦的。虽然定位站想尽了各种手段去提高中瑞双方学生的生活条件,可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很多外国学生的生活要求没有得到完美的解决。但是,尽管生活条件如此艰苦,野外生活却充满了乐趣。例如,法国籍男生Camille Guilbaud是一个活泼开朗的男孩,每天早饭的时候,他都会给他的中方伙伴讲一个欢快的法国笑话,来舒缓他们的神经,保证他们一天的愉快的工作;加拿大籍男生Cameron Wagg虽然对海北的气候并不适应,但是他仍然和他的中方合作伙伴石岳同学坚持进行野外工作,最后他们小组的工作被Schmid教授和贺金生教授称为最好的野外研究之一。

5. 课后交流

在暑期学校要结束的时候,每一小组需要根据这几天的研究,做一个相关的报告。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做一个英语的报告颇显费力,但是在Schmid教授等人的指导和帮助下,每个学生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并为明年的暑期学校研究做好了准备。正如西北高原生物所米兆荣同学所说:“这种活动非常少,而这类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训练学生的思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至少我觉得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暑期学校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6. “学术之夜”

暑期学校的最后一天,西北高原生物所举办了“学术之夜”国际交流活动,内容包括3个学术报告:“Carbon Sequestration Under Elevated CO2” (by Dr. Pascal A. Niklaus), Transgene ×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in Wheat” (by Simon L. Zeller )和“Plant Biodiversity Experiment” (by Prof. Dr. Bernhard Schmid), 西北高原生物所赵新全研究员、陈世龙研究员等共50余名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学术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暑期学校的最后一天恰逢Schmid教授夫人Barbara Braendli女士的生日,学术活动之后,西高所领导在会议室特意为Barbara举办了一个别致的生日派对。这个活动增加了中瑞双方合作的友谊,为将来进一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7. 后记

尽管2010年夏天的中国与瑞士的暑期学校已经告一段落,但是,这一活动为中瑞双方进一步的合作开创了美好的前景。此次活动,不仅对在学学生目前的学习具有极大的意义,同时,也为他们未来的研究工作开拓了思维、打下了更宽更深的基础。同学们都期待着,明年“阿尔卑斯山再见”!这一交流活动,为我国的生态学国际交流,揭开了一页新的篇章。

海北站会议室的学术交流

 

Bernhard Schmid 教授做学术报告

方精云院士正在做学术报告

 赵新全研究员正在做学术报告

野外考察

野外考察

“学术之夜”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