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合作交流 > 国际交流 > 合作动态
对地观测中心代表团参加中美科学数据合作第四次圆桌会议
  文章来源: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发布时间:2010-04-02 【字号: 小  中  大   

第四届中美圆桌会议现场

3月29日到30日,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郭华东主任、范湘涛研究员、李国庆研究员和李新武博士等随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在洛杉矶召开的中美科学数据合作第四次圆桌会议。作为会议联合主席,郭华东和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中心(CIESIN)前主任Roberta Balstad女士主持会议,并发表了题为“中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和数据共享状况”的主题报告。报告系统介绍了我国对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理解以及我国在全球变化研究方面的科学计划等情况,分析了我国目前可以提供的全球变化研究的对地观测数据资源,并号召中美双方加强在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力度。

本次圆桌会议汇集了来自中国和美国在信息技术、地球科学和医学领域的50余名专家和学者,分别就中美在遥感数据、地震数据、环境数据、医学数据等方面的数据共享和信息基础设施互联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中科院谭铁牛副秘书长和办公厅廖方宇副主任出席了会议开幕式,谭铁牛副秘书长作了题为“中科院先进信息设施应用”的主题发言。

对地观测中心是中美科学数据共享工作的重要成员单位,与会代表参加了先进信息设施、地震数据共享、遥感数据共享和气候环境数据共享等4个专题的研讨。其中,李国庆研究员作为分会联合主席主持了遥感数据和环境数据共享的讨论,并作了“新一代空间数据设施和信息设施(Cyber-Infrastructure)”和“全球自然灾害历史数据网格(HDDG)”的报告;范湘涛研究员和李新武博士分别作“中国地震数据共享现状”和“利用遥感技术进行陆表全球变化敏感因子研究”的报告。

在前三次圆桌会议的基础上,本次会议在推动中美科学数据共享合作上取得了较大进展,双方分别就地震监测数据共享和自然灾害历史数据全球共享网格的合作达成统一意见,并形成相应的执行机制。其中中国国家地震局和美国地质调查局就双方地震监测数据的交换共享机制达成了共识,确定从共享政策、台站数量和共享时效性上做出突破。对地观测中心提出的基于新一代空间数据设施概念而建立全球自然灾害历史数据网格的设想,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响应和支持,美国地质调查局在会上迅速做出承诺申请作为该平台的北美节点。由此,加上会议期间中方内部形成的由对地观测中心和网络信息中心共同合作的亚洲节点,该平台已经初步具备了雏形框架。

会议还就通过美国科学基金会和中国自然科学基金来形成中美联合项目推动机制进行了广泛讨论。双方商定第五次中美科学数据合作圆桌会议将于2011年在中国云南召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