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国全球变化研究国家委员会主席、慕尼黑大学教授W. Mauser一行,在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的陪同下访问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千烟洲试验站。
在试验站,专家们参观了经过生态恢复以后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并了解了试验站正在开展的研究工作。当了解到人工造林选择的树种是从国外引进的湿地松及其产生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时,专家们非常赞同试验站的研究设想,即通过增加地带性树种来调整和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使其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在参观常规气象站时,专家们对有些项目的观测方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Seiler是国际知名的水文专家,当得知在这样一个仅有2平方公里的试验区就有4个径流观测场时,他高兴地说,这个观测密度远远高于国际标准,这里是研究森林水文过程的理想场所。这是我这次中国之行收获最大的一次活动,因为我看到了一个样板。对于开展生态系统恢复及其效益研究来说,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像千烟洲这样理想的地方,因为这是在裸地上开始的生态事业,更因为试验站在荒山秃岭上进行生态恢复一开始,就一直伴随着对生态系统变化及其过程的全面而细致的同步观测研究。这是生态恢复和小流域治理十分典型的案例。我要介绍更多的德国同行到这里开展研究,他们一定会感兴趣的。
专家们对目前正在从事的有关森林水文、森林碳循环、森林生产力等研究很感兴趣,并发表评论说,在全球变化的形势下,生态系统恢复及其环境贡献的研究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专家们一致认为,千烟洲多年的生态背景研究积累为以后开展更加深入综合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据悉,千烟洲试验站在红壤丘陵治理上曾经作出了巨大贡献。20多年前开始,科学家们在毫无产出、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土丘上开始了综合治理,建立了立体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不仅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农民也告别了贫穷。这种生态恢复和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科学治理措施被誉为千烟洲模式,写进了国家高中地理教科书。目前试验站在开展生态恢复与环境贡献研究的同时,致力于群落结构优化的探索,将九连山、井冈山等自然保护区的天然林作为试验站开展生态系统管理的天然样板,进行比对研究,为我国南方大面积的人工针叶林的可持续管理提供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