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世界菌种保藏联合会(WFCC)和日本菌种保藏学会(JSCC)联合举办的第十届世界菌种保藏大会(ICCC-10)10月10日至15日在日本筑波市召开。据悉,本届大会的主题是生物资源中心(BRC)的创新作用。主要议题包括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基因和功能多样性、极端环境微生物及其利用、益生菌、生物资源中心及全球BRCs网络建设、生物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这些内容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由于本次会议是在传统菌种保藏中心向生物资源中心转变的关键时期召开,除专题会议以外,还特别安排了两次全体会议,针对WFCC的改革、生物资源中心建立、以及区域、全球生物资源中心网络建设进行了全面、深入地研讨和激烈地辩论。
1999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了生物资源中心的概念,指出BRC不是博物馆,BRC除了活的生物资源的保藏功能以外,还要为生物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支撑,BRC提供给用户的不仅仅是生物实物资源本身,还包括与生物资源进一步使用相关的信息。OECD特别强调建立生物资源中心对新世纪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飞速发展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敦促各成员国将传统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转变为功能更加全面的生物资源中心,以满足生物多样性保护、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发展的需要。2001年,OECD发布了题为《生物资源中心--支撑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之未来》的报告,明确定义了生物资源中心的概念、范畴和功能:生物资源中心(BRCs)是支撑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必要基础设施;收集以微生物菌种为典型代表的可培养生物资源和遗传资源,以及相关信息资源;满足更高的专业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提供生物资源的获取途径。2004年,OECD又完成了《生物资源中心建立指南》,以及建立全球生物资源中心网络的报告,从而将传统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的创新、改造,生物资源中心的建立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欧盟于2001年至2004完成了欧洲生物资源中心网络项目,全球最大的菌种保藏中心——美国的ATCC也已完成传统菌种保藏中心向生物资源中心的转变。相对于欧美,亚洲的菌种保藏中心的转型、改造起步较晚,仅有日本以及我国台湾的少数菌种保藏中心完成组织结构调整和功能完善。中国科学院于今年2月份举办了关于建立微生物资源中心的国际研讨会,并确定成立中国科学院生物资源中心。当前,我们应抓紧有利时机,积极推动我国传统菌种保藏中心向生物资源中心的结构和功能转变,加速发掘、利用我国丰富的微生物菌种资源和其它生物遗传资源,满足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服务国家经济建设。
中国科学院共所属微生物所、武汉病毒所和基因组所的10位科研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在整个ICCC-10会议的84篇大会和分组报告中,我国共有4篇报告参与交流,其中的3篇报告来自中国科学院所属单位,分别是基因组所所长杨焕明、微生物所专家何朝族、马俊才的分组报告。
在大会闭幕式前的全体大会上,会议组委会特邀微生物所所长高福、WFCC上届主席Jean Swings、WFCC现任主席David Smith等7人就生物资源中心BRC今后的发展和创新作用进行了研讨。高福在研讨中指出,传统菌种保藏中心向BRC的转变,以及全球BRC的实现,将增强、完善资源评价、研发利用能力,促进资源共享,加速生物资源潜在价值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回馈社会,体现资源中心的社会存在价值。会上,微生物所专家马俊才当选新一届世界菌种保藏联合会WFCC执行委员会委员(2004年-200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