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朝辉院士解读200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3月26日下午,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叶朝辉院士在中科院武汉分院研究生新公寓附属三楼做了题为《核磁共振成像----从物理、化学到生物医学:解读200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报告,武汉物理与数学所研究生积极参与了此次报告会。
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首先应用于物理、化学研究,后来发展到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叶院士首先简要回顾了MRI五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历程及其所取得的成果。
早在194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菲利克斯·布劳克和斯坦福大学的爱德华·普塞尔就发现了物质的核磁共振现象。他们二人于1952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在随后的20年间,这种方法主要被应用于研究物质的化学结构,而美国科学家劳特伯和英国科学家曼斯菲尔德在上世纪70年代则把它应用于医疗成像。他们用核磁共振技术拍摄不同结构的图像上获得了关键性发现, 由此导致了在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上获得突破的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这使得神经科学、生理学和医学影像学发生了巨大变革,并因此共同获得200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人体置于强磁场中,通过发射无线电射频脉冲,使得人体内氢原子核吸收能量,发生共振。然后通过特定的仪器检测,所得的数据经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
叶院士在做完对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简介后,从医用诊断、功能成像(FMRI)、活体波谱(MRS)、显微成像(MRM)四个主要方面给我们详细介绍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生理、医学上的广泛应用。叶院士的讲解风趣幽默,还不时穿插一些生动活泼的实验案例,使整场学术报告气氛轻松活泼,会场充满欢快的笑声。
目前,关于MRI领域的论文的数目(SCI)逐年攀升,现在平均一年已达20000篇,未来很有可能再次获得诺贝尔奖。叶院士分析,核磁共振技术的将会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地应用于整个社会和人们的生活。
精彩的报告结束后,同学们还意犹未尽,热情踊跃地向叶院士提出问题。叶院士独特、睿智的见解使我们受益匪浅。通过这次报告会,我们对核磁共振成像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我们的思维视角也得以拓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