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会议 > 学术活动
中美公共卫生管理高层学术论坛圆满结束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12-29 【字号: 小  中  大   


日前,中美公共卫生管理高层学术论坛暨2003年中国高级公共卫生管理专家特训峰会圆满结束。图为黄杰夫副部长与陈竺副院长交谈。


    日前,中美公共卫生管理高层学术论坛暨2003年中国高级公共卫生管理专家特训峰会圆满结束。

    本次中美公共卫生管理高层学术论坛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具体承办。论坛得到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院长成思危先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本次会议组委会主席陈竺院士,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先生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德培院士等领导的关心与指导,世界卫生组织流行病学专家Jeff Gilbert专门出席学术论坛。本次学术论坛汇聚了中美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高级政府官员、各大医院院长、医药卫生领域相关企事业单位和大型医药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及医药卫生管理领域和工商管理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论坛得到了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科技攻关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干部培训中心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美国BRH国际公司、美华林克咨询顾问公司以及精诚泰和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大力协助。中央电视台、搜狐网站等多家新闻媒体对本次论坛进行了专门报道,取得了圆满成功。

    在为期两天的特训峰会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评析了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的现状,重点分析了传染病、非传染性疾病、环境卫生、劳动卫生与职业病、营养与食品卫生、少儿卫生以及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和投资结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陈竺院士提出了改革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的建议和措施,并展望了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的未来发展。

    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教授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到论坛作了重要讲话。

    本次论坛作为中外公共卫生管理理论研究与广泛合作项目的开篇,集中传授了国际公共卫生管理的最新理念,介绍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公共卫生管理方面的先进思想、经验教训及发展趋势,研讨了如何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处理机制,特别是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预警报告机制,为整体带动我国公共卫生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途径和领域。

    附:

    陈竺副院长在中美公共卫生管理高层学术论坛上的报告摘要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陈竺

    公共卫生是整个社会全体成员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事业,迄今为止它一直被人们理解为医学科学的分枝之一。但公共卫生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已超出了医学科学的范畴,而具有极重要的社会学意义。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人类大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健康发展,这就是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寿命的不断延长,而这主要是通过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来体现和衡量的。如果人群中公共卫生状况很差,各种疾病流行失控,健康水平低下,人均寿命短少,那么,这个社会中的经济不管如何发达都是没有意义的。公共卫生问题不能解决,直接危害人们的生存,即使经济发展取得一些发展,也会被消耗殆尽。因此,公共卫生的指标直接标志着人类的生存状况,公共卫生危机就是人类的生存危机。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有赖于医学科学的发展,更有赖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来,特别突出地强调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公共卫生事业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情况还不能令人满意。

    中国公共卫生现状

    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体系面对十分严峻的挑战。从全球看,当前疾病流行模式有三种:一是营养不良和传统的传染病,患病人群与较差的经济状况直接相关;二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多是经济发展后,与不良的个人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关;三是新生传染病(AIDS和SARS等),与人口剧增、社会行为、环境危害和公共卫生设施不全等混杂一起,多发生在经济相对发达的都市并易形成全球传播。

    一是关于传染病,目前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最为关注的传染病是艾滋病、结核病、疟疾。我国在建国后三十年里,曾在控制一系列危害最烈的传染病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在结核病方面发病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疟疾控制在极低的流行水平,充分显示了我国政府当时在公共卫生一系列方针、政策方面的优越性。作为控制传染病的关键措施的计划免疫工作,我国曾获得被WHO确认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仅近来的20来年里,就减少计划免疫控制的六种疾病发病3亿多人次,减少死亡400多万人。但是现在计划免疫工作的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据今年召开的全国计划免疫工作会议透露,该项工作目前面临着滑坡的危险。

    二是关于非传染性疾病,目前在我国流行大行其道,与传染性疾病并驾齐驱地突兀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三是关于环境卫生,我国目前的问题凸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等。

    四是关于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目前我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有这样几个特点:劳动卫生监察力度弱化;个体私营企业职业危害严重;职业危害的祸水被引向农村和农民。目前全国每年约有1.5亿农民在城市打工,累、苦、脏、差、毒的体力劳动基本上都是他们干的。

    五是关于营养与食品卫生,目前还存在许多严重违犯食品卫生的事件,在基本上由个体私营企业组成的食品生产行业中,为了赚取最大的利润,为了降低成本,为了便于销售,便发生了一系列丧尽天良的坑蒙拐骗行为。

    六是其他公共卫生问题。

    七是关于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的问题

    中国公共卫生的发展与未来

    今年初SARS突袭暴露了我国社会对传染性疾病危害性认识不足、公共卫生应急机制不完善的漏洞。“非典”过后,人们对如何在常态下保持有序管理、出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从容应对、公共卫生高效地保障人民的健康等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从国际经验来看,能否成功地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爆发和蔓延,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建立一套传染病监测体系,当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出现异常数据或有新的疾病出现的时候能够及时地预测和汇报。

    第二,当疫情出现的时候,要有一支精干的队伍亲临现场,调查疫情并根据事态的发展随时提出对策方案。

    第三,实验室的研究迅速提供对疾病诊断、治疗的技术支持,在这方面,由于很多病情是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的,需要各国之间密切加强合作。

    第四,流行病学研究应该对疾病爆发的前因后果、疾病的传染途径,尤其是疾病与人类行为、环境因素的关系做出分析,帮助公共健康部门在防治和控制疫情的时候科学决策。

    第五,加强人医和兽医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研究病菌从动物向人类传染的动向。

    第六,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共健康体系,包括相应的基础设施、制度安排、支持、训练和装备公共健康工作人员、加强对公众的普及和宣传等。

    第七,要有一个高效的危机处理小组,在防治和控制传染病的过程中,要保证物资、人力和资金的调度畅通无阻。

    第八,有效的公共沟通和公共关系策略,和国内外媒体、国际组织、各国政府、相关的利益集团和非政府组织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第九,当度过危机之后,应该对危机处理措施的有效性做出科学评判,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第十,对可能在未来出现的问题,如病毒对抗生素的抗药性、生态系统的破坏、食品和药品安全、公共卫生的国际合作等进行前瞻性、多学科的研究,提供有关的预案措施。

    SARS危机以及中国共公卫生的现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公共卫生管理的改革已是刻不容缓,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改革的措施:各级政府要更加重视公共卫生建设,更加重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重视对社会的管理;加强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强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法制先行,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国家统一的处置突发事件指挥系统和应急机制;创建新型农村医疗体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预防医学人才队伍是当务之急;构建公共卫生服务中政府、消费者和提供者三方关系的新框架;加大教育投资,提高全民的公共卫生管理意识;信息公开化。

    对于中国公共卫生的未来发展,我们任重道远,需要各方面的长期持之以恒的努力。

    (略有删节,未经本人审阅)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