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变化区域适应研究”为主题的第四届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CNC-IGBP)2003年年会日前在西安举行。中科院副院长、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主席陈宜瑜,国际全球变化科学委员会副主席、中科院院士安芷生,陕西省副省长王寿森,中科院院士施雅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讲话,来自全国的CNC-IGBP委员以及有关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等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本届会议由CNC-IGBP主办,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承办。会议和会议的学术交流紧紧围绕“全球变化区域适应研究”主题召开,其目的是促进和推动我国全球变化适应研究,更好地与国际IGBP接轨,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小康奋斗目标有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进行工作交流和工作组结构调整确认。
开幕式上,IGBP主席陈宜瑜在他所致的“对开展全球变化区域适应研究的几点看法”的开幕词中说,我国是一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的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重大工程(如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等,这些问题与以全球变暖为标志的全球性问题相互交织,这将严重影响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开展全球变化的区域适应研究对于增强我国抵御全球变化所可能造成的风险的能力,降低脆弱性有着积极的作用。随着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战略的调整,全球变化的适应问题已被提升到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高度。全球变化研究不仅需要关注它的科学内涵和学术价值,更要考虑如何与生存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背景和依据。而科学地适应未来环境变化是人类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准则。作为全球变化区域适应研究的起步阶段,在“十一五”期间应从提高对全球变化区域适应问题的能力上入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研究、评价与预测体系,为政府在全球变化背景的政策制定和行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随后,会议邀请和与会的有关著名专家、教授分别就“关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情况介绍”、“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思考”、“全球变暖对长江洪水的可能影响及其适应性新对策”、“气候变化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全球变化区域适应的主要科学问题”等进行了学术报告和交流。同时,会议还组织了古全球变化、历史文物遗址考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