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医学地理学术会议”于近日在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召开,本届学术会议的主题是“建设小康社会与环境-健康问题”。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机构、疾病防疫控制部门、高等院校、部队院校和新闻单位等5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当前,中国正处在迅速进入现代化的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前期的宏伟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规模、范围、模式和人口分布将有新的变化,其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与作用,需要有新的认识和考虑。把握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环境变化的趋势,研究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变化,分析其对健康与环境的影响,是当前环境与健康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基此,会议围绕“建设小康社会与环境-健康”这一主题,从环境生命元素、营养与健康/疾病,环境污染与健康,区域发展、工矿企业与环境/健康,环境生物因素与健康/疾病,GIS与医学地理,以及医学地理理论、研究方法与应用等6个方面进行了学术交流。
会议重点听取了“建设小康社会、SARS的出现流行与医学地理学”、“环境、健康、发展的平衡与调控-医学地理的创新方向”、“现代战争与健康地理危害”、“我国国民膳食营养的参考摄入量”、“21世纪我国血防工作面临的环境危机”、“广东北部炼砷废墟砷污染及其治理研究”、“北京市大气污染对学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和症状的影响研究”、“医学地理学中的数学问题”、“1300-1949年贵州疫灾的时空规律”等学术报告,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时还有许多年轻学者就他们各自在地方性疾病的流行与防治、工程地质危害、GIS在医学地理研究中的应用,矿物中有害元素的富集特征,全球变化与疾病流行等领域的科研成果作了精彩发言,显示了医学地理领域学术进展的勃勃生机。
本次医学地理学术会议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气氛浓厚、为地学、生态学、医学、环境科学、社会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学者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将医学地理的研究范围扩展到军事和数学领域、将更有利于促进医学地理研究的发展,并建议针对目前的环境-健康问题开展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并开展地球环境与健康研究的科普教育工作,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