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会议 > 学术活动
第十一届亚洲药用植物、香料学术大会圆满成功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11-21 【字号: 小  中  大   

    由昆明植物所、上海药物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云南省计委和昆明市科技协共同举办的、为期3天的“第十一届亚洲药用植物、香料及其它天然产物学术大会”在有关各方和各位代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日前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会议预期目的。

    本次大会得到了化学武器禁用组织(OPCW)、国际科学基金会(IFS)、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昆明植物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SCX1-09、上海药物所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大学药学院和环球(香港)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部门和项目的大力赞助。

    共有来自澳大利亚、奥地利、孟加拉国、法国、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意大利、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蒙古、巴基斯坦、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瑞士、泰国、土耳其、英国、美国、越南、中国大陆及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143个单位、407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其中国外代表121名,国内(包括香港和台湾地区)代表286名。著名学者有印度化工研究所J S Yadav院士(印度国家科学院)、印度A V Rama Rao研究基金会A V Rama Rao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英国Bristol大学T J Simpson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美国Arizona大学L Gunatilaka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瑞士Lausanne大学K Hostettmannn教授、德国马普化学生态研究所W Boland研究员、日本Nagoya大学M Isobe教授、韩国汉城国立大学Yong-Nam Han教授、奥地利Graz大学R Bauer教授、澳大利亚Wollongong大学S G Pyne教授以及我国上海药物所谢毓元院士、上海有机化学所林国强院士、昆明植物所周俊院士、香港中文大学黄乃正院士、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吴天赏教授等。

    大会开幕式由本次大会组委会主席周俊院士主持,云南省政府吴晓青副省长、昆明市政府何有德副市长、本次大会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代表澳大利亚国家环境毒性研究中心B N Noller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邱举良分别致词。开幕式前,云南省副省长吴晓青会见了部分中外代表,并与代表合影留念。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云南省计委、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外办、云南省科协、成都地奥制药集团、云南白药集团、昆明市科协、昆明动物所、昆明植物所以及昆明植物所植物园等单位和部门有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近20家新闻单位进行了相应报道。

    本次大会论文摘要集共收集了28个国家和地区292位作者及其合作者的343篇论文。会议安排了8篇大会邀请报告、20篇分组邀请报告、37篇分组报告和200篇墙报交流。论文内容函盖了药用植物资源、民族植物学、天然产物化学、有机合成、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化学生态学、化学分类学、生物活性筛选、药理学、新药发现等,给本届大会的主题植物资源、化学、药品、健康,尤其是植物资源、植物化学和药学提供了最新的和丰富的内容。其中T J Simpson教授所作“应用有机化学方法探讨II型多聚烯酯合成酶在多聚烯酯生物合成中的作用”报告、K Hostettmannn教授所作“药用植物研究的现代方法”报告、W Boland教授所作“昆虫及其内生菌对植物防御反应的影响”报告、M Isobe教授所做“Tetrodotoxin和Ciguatoxin的合成”报告、郝小江研究员所做“昆明植物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近二十年来药用植物和新药研究进展”等d0622107x报告均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大会闭幕式由大会组委会秘书长昆明植物所谭宁华研究员主持,周俊院士为本次大会进行了总结,来自印度的A V Rama Rao博士和日本K Yamasaki教授分别讲话,他们对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给予了高度评价,昆明植物所杨永平副所长代表研究所和大会组委会向所有支持、关心和帮助本次大会的主办单位、赞助单位和各级领导,向所有为本次大会付出辛勤劳动的组委员成员及其家属和有关部门表示诚挚和衷心的感谢。闭幕式上,对经过认真讨论和遴选评出的8篇分组报告和20篇墙报优秀论文进行了颁奖。

    本次大会的成功召开,增进了各国学者的了解和交流,建立了友谊和合作的基础,积极宣传了我国的科技成果,对促进各参与国特别是亚洲各国和我国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