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析WTO多哈谈判对中国农业的影响以及中国当前与未来农业发展及政策取向,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与荷兰农业经济研究院(LEI)联合国内外有关单位,于1月17日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了一次高层次的“新世纪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政策论坛”,共有90多位中外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副所长李秀彬研究员主持了论坛的开幕式,农业部刘坚副部长、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孙鸿烈院士、欧盟农业委员会副主任Dirk Ahner博士和荷兰农业部乌拉圭回合原农业谈判代表Gerrit Meester博士等为论坛致开幕词。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刘振伟司长和欧盟农业委员会副主任Dirk Ahner博士主持了两个主题讨论,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博士主持了论坛的讨论和总结部分,刘坚副部长为论坛作了最后的总结发言。
论坛上,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博士和荷兰农经研究院的Frank van Tongeren博士分别就“2020年的中国农业”和“多哈回合与中国及世界农业” 做了主题报告。有关部委领导、国内外著名专家、欧盟等国家的农业政府官员、各大使馆相关官员等就WTO、中国农业与对策以及欧盟、美国和凯恩斯集团分别提出的“多哈谈判新建议”对中国和世界农业的影响等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归纳主题报告内容和与会代表的讨论情况,论坛上形成如下主要观点:
一、入世不会给中国农业的整体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主导中国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主要力量将是国内市场和国家政策。
针对入世与中国农业问题,黄季焜博士在“2020年的中国农业”的主题报告中认为:入世对中国农业将产生一些影响,但不会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入世对中国农业带来的影响主要是促进中国农业结构的调整,但可能对收入分配会产生一些影响,影响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还将是国内市场和国家政策。上述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四个论据:第一,中国朝着国内具有优势的行业方向已经迈进了二十多年,中国农业的政策扭曲程度已随改革进程而不断减弱。贸易自由化进程不是从入世那天才开始的,WTO的影响在于推进和加速过去已经发生趋势的速度;第二,中国目前的农业总体保护水平已相当低。入世将在导致一些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增长的同时,也使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扩大。未来这种发展格局同中国过去20年的农业贸易结构变化也是一致的;第三,中国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有“比较”优势。入世时中国的农业关税简单平均数只有21%左右,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目前的农业关税仍高达20%-50%,他们比我们面临的挑战更大;第四,中国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也有“比较”优势。发达国家未来面临的挑战是减少农业补贴,而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和农业支持。
在展望2020年的中国农业时,黄季焜博士认为,未来中国的口粮将基本自给,饲料粮进口量将逐渐增长。到2020年,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可保持在90%以上,其中口粮达99%以上,饲料粮为70%至75%。对于棉花、油料、糖料等耕地密集型的农作物产品,进口量将逐渐提高。到2020年这些农产品的国内自给率大约保持在70%至75%左右。目前,由于收入较低的农户更依赖于这些农产品的生产,收入不均现象可能会发生。同时,他还认为园艺作物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出口将增加,但其出口增加数量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么多,这些产品自给率大部分在104%至106%之间。
最后,黄季焜博士指出:“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将主要取决于国内市场和国内政策,在多哈回合中,中国会从中受益。”关于中国今后农业的战略选择,他建议政府今后应加大绿箱政策投入,这主要是因为虽然黄箱政策的投资空间很大,但绿箱政策的投资回报率高,是促进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措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博士指出,不应高估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无论是多哈回合中的哪一种方案,中国都不会从中获得太大的利益,这主要源于中国的大国效应,因此,国内政策很重要。他还特别强调了汇率政策对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荷兰使馆农业公使Pieter Gooren先生认为,技术进步将各国人们联系起来,全球政治和经济的一体化不断消除了贸易壁垒,农业和粮食部门的福利和优势通过贸易而得到了提升。世界各国在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时,需要确立一些原则和规则,保持各国文化的独特性,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将从多哈回合谈判中获益,中国还应在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同时积极参与区域贸易自由化进程。
荷兰农经研究所(LEI)的Frank van Tongeren博士代表课题组(LEI+CCAP研究小组)作了题为“国际政策发展”的专题报告。他首先介绍了目前多哈回合中由美国、欧盟和凯恩斯集团提出的政策方案及其内容,其次,介绍了多哈回合对全球国际贸易和福利的影响。到2010年,全球从多哈回合全球贸易自由化中获得的静态收益大约占全球GDP的0.3%。但如果考虑动态效益和规模经济,这些静态收益将可能加倍。平均来讲,估计全球收益的44%将来自于农业、24%来自制造业、32%来自服务业;在全球农产品市场方面,多哈回合将使主要出口国获利。课题组认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积极参与是很重要的,因为多达37%的收益将来自于它们自己的改革措施。
谈到多哈回合对中国农业的影响时,Tongeren博士指出,由于中国在加入WTO过程中,已经降低了进口壁垒,因此,中国在进口方面的冲击是有限的,绝大多数的获益将来自于出口导向的产业,尤其是来自于纺织业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由于中国主要出口农产品的目的地——日本和韩国——的进口壁垒较高,因此,这些中国产品的出口面临的外国关税很高。多哈回合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有利。大致来讲,中国从三大提案中的获益排序为:凯恩斯集团提案、美国提案、欧盟提案。但无论是哪一种提案,对中国农业都不会带来太显著的影响。
农业部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博士在对Tongeren博士的报告评论中指出,无论是哪一种提案,中国都将从新一轮谈判中获益,原因在于中国已经在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让步,中国的贸易政策扭曲程度较低。中国农业将从新一轮谈判中获益,这个结论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取决于很多因素,尤其是农产品的竞争力,其中也包括食品安全。他认为中国入世谈判的一个间接影响效果是提高了中国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博士在评论中谈到,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荷兰农业经济研究院评估了三个提案对全球贸易的影响,尤其是多哈谈判到底使中国能从中获得多大利益提出了非常有见解的建议。他指出:中国今后贸易政策的基本基调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但目前国际上区域贸易自由化进程快于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因此,中国今后应重视地区贸易自由化,否则,中国可能会被“边缘化”。
参加论坛的其它许多专家和政府官员们也呼吁,中国今后应尽快建立一套统一权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对农产品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提高中国农产品质量的国际竞争力。
三、论坛提出了一些新思路,达成了许多共识,促进了合作交流。
农业部刘坚副部长作了论坛闭幕的总结发言,他主要从八方面谈了本次论坛取得的共识。第一,中国的经济和农业的开放在入世前就开始了,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大对中国农业的正面影响较大,入世对中国贸易有积极的影响,它还可能进一步推动中国农业的改革开放进程;第二,入世对中国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和不同人群的影响是不同的。估计入世对纯农区和贫困人群的影响最大,政府今后在制定政策时应该注意这方面的问题;第三,中国必须重视食品卫生安全和质量检查工作,否则会影响那些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第四,在国际贸易中不能把食品质量问题作为技术贸易壁垒。技术贸易壁垒不应该成为贸易自由化的障碍,卫生技术标准应有科学的依据,应着眼于保护人民健康;第五,各国都必须共同努力,加强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第六,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农业在关注国际贸易政策的同时,更要注重国内政策;第七,中国既要积极参与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更要积极参与地区贸易自由化进程;第八,应关注汇率变化和宏观政策对农业政策的影响,同时努力提高农民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