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会议 > 学术活动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1-25 【字号: 小  中  大   

    1月17日,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四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武汉市召开。会议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朱作言院士主持,陈宜瑜院士、林浩然院士等16人参加。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1984年11月筹建,1987年7月建成并对国内外开放。实验室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方针和国家需求,针对淡水生态学与渔业生物技术学科发展前沿,积极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创新研究。2002年底实验室有固定人员22人,设有湖泊生态学科组、渔业生态学科组、生态毒理与水质管理学科组、鱼类基因工程学科组、鱼类细胞工程学科组。主要学术方向是:探讨环境因子,特别是人类活动对淡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揭示水体污染的机制、危害并提出防治对策,为淡水生物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开发生物技术,致力于鱼类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相关的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探讨建立新型、高效、健康和持续发展的渔业模式。实验室自建立以来,于1992年、1996年和2001年经历了三次评估,第一次被评为良好实验室,后两次被评为优秀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从1999年6月起,实验室整体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实验室主任桂建芳报告了实验室近2年来承担的主要科研任务和取得的主要成绩。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基金和专项基金6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科技部973计划和863项目9项等,主要在以下方面开展研究:蓝藻水华暴发的生态学机理和生物技术控制技术;重要淡水养殖鱼类的比较能量学;鱼类病害防治的相关基础和技术;持久性有毒有机污染物的水生态毒理学;质净化与受损水生态系统重建;基因克隆与转基因鱼育种;鱼类天然雌发育机制及生殖和生长的遗传和发育基础等。实验室重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重要作用,培养和引进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学术骨干,形成了结构合理、学术氛围浓厚、学术思想活跃、学风严谨和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实验室还面向国内外招收和培养水生生物学、遗传学和环境科学三个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接收生物学博士后来实验室工作;2002年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共94人,客座研究人员21人。

    在讨论中,中山大学林浩然院士提出,实验室最终要解决健康的水生态环境问题,生理学的研究非常重要,应适当加强鱼类生理学、藻类生理学、比较生理学等研究。

    中科院副院长陈宜瑜院士认为要促进实验室内部课题组交叉的设置,按照未来的发展来设置,按国家要求来调整,为了达到国家实验室的目标,必须要与国家建设、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他同时指出实验室现在最缺的是优秀的技术支撑人员,建议引进和培养。

    学委会副主任、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文鑫教授建议实验室规模应该扩大,但要稳步发展,先在内部逐步扩大,形成竞争态势;学科方向要瞄准国家实验室的目标来凝练,研究成果要向国际水准看齐。

    学委会的其他委员围绕如何适应科技部提出的建立若干个国家实验室的目标,鼓励更多的学科交叉,逐步整合,向建设国家实验室努力,把实验室办成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实验室之一,引进和培养人才等,都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