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战略研究方向工作研讨会于2002年12月7-8日在京郊金海湖北京教工休养院召开。刘钝所长、廖育群副所长、本所战略方向的研究人员,硕士、博士研究生等21人参加了这次会议。此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近期工作,加强领导与研究人员、学生与导师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共谋发展。
刘钝所长在会上作了报告。刘所长在报告中传达了路甬祥院长对该所战略方向研究的指导和期望,并宏观角度指出科技战略也是科学史研究的内容之一,无论是从方向自身还是现在的外部环境来说,该方向都是很有前途的。董光璧先生以《当代科学兴趣的三大转向》为题,作了精彩的报告,这三个转向分别是从原子到比特的转移、从公理到模型的转移和从构成论到生成论的转移。汪前进研究员作了关于科技战略研究方法论的研究报告,报告题目是《关于科技战略思维》,指出了从事科技战略应该具备的思维方式。
研讨中,还有研究人员的成果总结报告、研究生的研究心得体会等,并科技战略方向研究生的培养问题(知识结构与课程安排)进行了讨论。
研究人员的报告有《科技史与科技战略研究的关系》(刘益东),《国外科技计划的制订》(张利华),《“十年规划”的几个特点》(杨丽凡),《对中国科技规划、计划制订的几点思考》(胡维佳),《关于战略方向研究生课程的一些设想》(胡维佳)。
研究生的报告有《二十世纪地质学规划、体制研究》(张九辰),《1986年规划与12年规划的比较研究》(张黎),《基因论理学》(许苏葵),《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王澍),《中国科技人才高产区分布及转移规律初探》(安金辉),《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前后中国科技政策初探》(郑巧英),《中美科技人才流动政策比较研究》(肖志鹏)。另外段耀勇、孙颖通、王志强、彭冬玲谈了研究体会或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研究人员们就这些问题和研究生们作了解答和评点。徐海燕是该所第一位战略方向的研究生,她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战略方向的研究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知识结构的建议,给科技战略方向研究生的培养问题(知识结构与课程安排)的讨论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最后廖育群副所长作总结报告,他肯定了战略方向研究已经起步、初具规模并有美好的前景,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比如部分研究生的报告只是提出问题或者说描述了“历史”,并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次会议到达了预期的目的,研究生们和导师之间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在存在的问题、今后的工作、课程设置以及研究重点等问题上基本上达成了一致的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