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会议 > 学术活动
循环流化床设备及数据库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2-11-20 【字号: 小  中  大   

    2000年10月4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签订了《“过程工程”领域战略合作协议》,拟在中科院过程所建立中瑞“过程工程联合实验室”。气固两相流实验装置,包括循环流化床系统和下行床系统,是实验室的主体部分。为启动建立联合实验室这一工作,对方在2001年3月将整套设备和仪器由苏黎世运到北京。在中科院过程所多相反应开放室的气固两相流实验装置重建工程自2001年12月18日开工以来,历时10个月,在中瑞双方共同努力下,于2002年10月顺利完工。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循环流化床增高了2.3米,下行床下降管增加了2.8米;控制采样系统进行了更新,采用了基于以太网的集中分布式采样控制系统。此套装置建成后,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形成内径411mm,高12m的循环流化床实验系统和下降管内径300mm,高3m的下行床实验系统。两个系统具有自动控制功能和数据自动采集功能,其中循环流化床实验系统可操作范围为气速2~9m/s,固体循环量0~150kg/m2s;下行床实验系统可操作范围气速为0~90m/s。

    为了庆祝气固两相流实验装置重建顺利完成,2002年10月31日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召开了循环流化床设备及数据库研讨会。这次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外著名大学和大公司的25名专家学者,国外代表有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Philipp Rudolf von Rohr教授、Lothar Reh教授,Von Roll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Ltd公司的Philipp Morf博士,Alstom (Switzerland) Ltd公司的Haiwen Ye博士、Manfred Wirsum博士,ReSolut International公司的Li Weng博士,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公司的Kimitoshi Ose先生,Andritz AG公司的Frank H. Baerhold博士等;国内代表有中科院过程所郭慕孙院士、李静海院士,清华大学金涌院士,中科院过程所曹竹友研究员,石油科学研究院许友好研究员,石油大学孙国刚教授,Alstom Limited公司中国分公司的谷顺通先生,WULFF Deutschland GmbH公司中国分公司的徐贤忠先生等。会议首先介绍了气固两相流实验装置的过去、重建和未来,展望了今后与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合作开展循环流化床基础理论研究的前景。

    会议介绍了多尺度计算流体力学的新进展,多尺度模拟和离散化模拟自成体系,多尺度模型与常规计算流体力学连续介质模型可以结合,从而形成具备多尺度、离散化和计算流体力学结合的多尺度计算流体力学。各个代表还介绍了气固两相流实验装置在工业中的应用,如石油催化裂化下行床反应器、循环流化床低温等离子体颗粒包覆、循环流化床锅炉、循环流化床垃圾热处理装置等。与会人员在参观完气固两相流实验装置后对会议的组织筹备工作表示满意,对重建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实验装置是世界一流的,拥有这套设备必将扩大中科院过程所与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合作。最后,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将循环流化床原有数据库的所有权转让给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还就在“过程工程”领域中的合作达成了以下共识:双方应尽快提出合作研究计划,由双方政府和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进行扩充数据库的实验,并用于验证EMMS模型软件包;加强双方人员的来往;欢迎数据库的特许用户到北京进行实验,中科院过程所将提供技术支持。

    今后,在气固两相流实验装置的基础上,中科院过程所将建立和完善气固两相流系统实验数据库并实现数据平台和计算软件包的动态连接。形成拥有世界一流实验装置,以多尺度和离散化模拟为特点,创新关键问题,服务工业设计的多相反应研究与开发平台。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