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东方科技论坛,于9月4日至5日召开第23次学术研讨会“现代中药与现代生命科学”。来自北京、上海、香港、台湾等地的有机化学、植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药理、计算机信息和中医药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对如何开创中医药研究和开发的新局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专家学者指出,传统的中医药资源优势与现代生物技术和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相结合,将有可能使我国在医药领域实现跨越式突破。中药的现代化进而全球化,有望成为新经济中的一个新的亮点。 5000年的历史积累,前人留给下的约50万处方,中医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存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的国宝。但如今“一锅黄汤”、“水煮酒沉”的传统中药,正面临着自身发展缓慢而“洋中药”迅速兴起的双重挑战。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李逸平博士认为,目前我国中药产品水平有待提高,规范建设有待完善,基础研究有待加强,产业规模有待扩大,应用市场有待拓展。中药现代化研究重点包括:中药应用基础研究、建立中药研究标准规范、生物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现代中药新药的研究和开发。他指出,上海的中药研发和产业发展要坚持“继承和突破”相结合的原则,以中药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为发展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临床为依托,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优势,重组具有创新能力的中药新药研发队伍,开发一批质量可控、疗效确定的新型中药。 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惠永正等专家指出,中医药必须与现代生命科学牵手、与国际接轨,这关系到中药能否走向国际市场,能否更大程度地造福中国百姓。目前我国中药的宝贵资源已受到国外制药公司的足够重视,一些古老的方子,经过国外公司的二次研发,摇身一变,成为价格昂贵的“洋中药”又打回中国市场。应对这一局面,我国的传统中药必须加速自身发展,要从“以经验为主的服务”升级为“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这一是要更多地吸引现代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知物、知因和标准化等一系列问题;二是用现代组织模式取代原有的家族式、作坊式服务,研发、营销、质量控制每一环节都严格实行规范化管理。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杨峻山教授强调说,加强对中药的基础性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中药的基础性研究包括中草药的资源、栽培、炮制加工、有效成分的寻找、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方剂的配伍规律以及药性理论等等。这些基础性研究工作是中草药研制、产业开发和临床应用的基础。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曾由药材公司负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传统药物(包括中药和少数民族药物)普查,统计有植物药11146种,动物药1581种,矿物药80种 ,共计12807种。杨峻山教授认为在此近20年后,对我国的传统药物进行第二次普查很有必要,尽管预计要花费约10亿元,好几年时间。他呼吁国家有关部门能早日立项,统一部署。 (上海分院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