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会议 > 学术活动
政协委提出建设武汉“中关村”——“两山科技源区”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2-07-31 【字号: 小  中  大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岩土所研究员白世伟,湖北省政协常委武汉岩土所研究员谷志孟提出,紧靠湖北省委、省政府,依托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小洪山(中科院武汉分院)和珞珈山(武汉大学)为中心,建设“两山科技源区”或“湖北创新科技源区”,把小洪山和珞珈山地区建成武汉的“中关村”。建议受到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位于东湖之滨的小洪山和珞珈山简称两山。所谓两山地区实指东起渔光村,西止科教大厦,北以东湖南岸为缘,北以八一路南侧为界所含地域。它地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中部地段,位于湖北省机关大院的门口。该源区内有武汉大学(含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约4万人);有中科院武汉分院及各所和国家地震局武汉地震所、湖北省属的几个科研院所,以及相关的情报中心等。截止1999年底该区仅以上三校一院就有副教授以上科教人员2400多名,其中两院院士18人,占全湖北省院士总数的44%,是全湖北省智力资源和科技人员最密集的地区,其智力密集度在全国属罕见。同时,在该源区内,还有博士学位授权点80多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50多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0多个,实验室近300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9个,占全湖北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的53%,具有较好的创新基础和条件。
    目前,两山地区的科技、教育、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相互渗透,已生产辐射全国的高水平科研成果1000多项,已培养输送的大学毕业生以上各类科技人才20多万人;特别是生物工程、材料科学、信息产业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相互衔接,国家范围的学术交流、商务往来以及经济合作日趋广泛,与100多个国家与地区进行过交流与合作,接待的国外专家近5000人次,与100多个海外校所签定了合作协定,可说具有发展知识经济和高技术的明显优势和巨大潜力。
    科技园区以加快科技产业的发展,积极推进以软件产业、信息服务和信息制造业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发展;大力促进传感测试技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品种、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发展;带动中介服务业、文化教育产业及商业、房地产业、科技金融业等相关产业为发展目标。同时,通过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不断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激励机制、要素流动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和产学研互动机制。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综合国力、地区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九十年代开发浦东之后,21世纪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已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开始。湖北、武汉也应借鉴国内外建设科学城的经验,依据自身的基础和条件,创建具有湖北武汉特点的两山科教源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发挥中央在鄂单位的作用,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作出示范样板也有实际意义。
    (武汉岩土所陈继荣)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