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会议 > 学术活动
我国首次公布十年来大陆上空二氧化碳本底浓度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2-07-22 【字号: 小  中  大   

    二氧化碳问题近几年变得越来越敏感,它早已超越了其作为空气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概念,而成为一个牵涉到环境、社会、人类生活甚至政治的大问题了。由中国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负责的一个课题组最近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首次公布了十年来我国大陆上空二氧化碳的本底浓度。《北京青年报》记者就此事采访了王庚辰研究员。
    记者:您能否介绍一下当初开展这项研究的背景?
    王庚辰:二氧化碳是现在科学研究上一个很热门的问题,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国际上在这方面也有一些研究结果,20多个监测站在日夜不停地工作着。但这些监测站大部分分布在海洋里、海岛上或者沿海地区的上空,很少有在大陆上空建站进行监测的。大陆和海洋还是不一样,大陆有人的活动,生态、植被等各种问题都会对大气造成影响,因此我们国家在大陆内部建立一个监测站来监测我国大陆的二氧化碳变化显得很重要。
    记者:您的研究结果和国际上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吗?
    王庚辰:从我国大陆上空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十年的平均值来讲,每年增长的幅度是一致的,可它的特点和全球尤其是海岛的监测结果相比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从变化的幅度来看,陆地的变化幅度比较小,不像海洋的变化幅度那么大,这是以前根本没有想到的。
    记者:这个课题是科技部“八五”和“九五”期间的攻关项目,一干就是十年,是不是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工作?
    王庚辰:二氧化碳的变化不是简单地看看每年增加多少减少多少,关键是要找到它的变化趋势,这就需要长时间地监测。目前对于二氧化碳有好几种监测方式,一种是用自动的监控仪器昼夜不停地运转,从中读取数据。第二种是定期采集周围的空气样本,然后到实验室分析,分析空气当中各种各样的气体含量,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两种方式。我们所采用的标准、技术、仪器等都是和国际接轨的,因为我们当初想的就是要拿这些数据到国际上交流,所以采用的都是国际标准。
    记者:这样的采样工作是每天都要进行的吗?
    王庚辰:基本上来说都是不定期进行的,有的时候是一个月采一次,有的时候是一个星期采两次。采样的时候一般我们都用气泵,把气泵升到十米高的位置抽取那里的空气,并打到玻璃的采样瓶里,封存起来,一般一个月都打两到三个气样,每个月都会抱着这些瓶子往北京运一次,在实验室里把数据测出来后还要分析,哪些数据是受到污染的,哪些数据是正常的。
    记者:当初为什么把取样站定在青海,而不是在别的地方?
    王庚辰:做这项研究之初的选址工作非常严格,这个地方必须能够代表整个中国的情况。比如我们在这个说话的屋里测出二氧化碳的浓度,它肯定不能代表整个北京市,更不能代表上海。我们首先要保证这个地方在很长一个时间段里(比如50年到100年)人类活动较少,以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我们的监测站之所以建在青海的瓦里关山上,就是因为它海拔3000多米,近几十年里没有人类活动的污染,自然的生态背景、人文、地理状况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准确、持续、有效的数据。
    记者:自从这个课题结题后,这些数据很快就上报给了国家相关部门,它对我国哪些方面的政策将产生影响?
    王庚辰:以前我国没有自己的第一手资料,有时外交谈判的时候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如果人家想控制我们国家的工业排放、农业排放等等,我们也无话可说。但是现在有了自己的研究资料,有了科学数据就有了主动权。这个研究结果不仅仅具有科学上的价值和意义,它还可以指导各个地区的工农业发展,将来制定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时,无论是能源利用、工业发展还是农业发展,都有了科学数据和依据。
    (据《北京青年报》马婷婷)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