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北京4月11日讯(记者 王静)自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与欧盟的科技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并有望在质与量两方面取得新的进展。据科技部和信息产业部今天发布的消息,欧盟已成为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重点地区之一,我国几乎与欧盟所有国家签定了科技合作协议。近20年来中欧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双方均获得了明显的科研成果和经济效益,也促进了中欧政治、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发展。 5月底,中国和欧盟将在北京举行4个优先合作领域的研讨会,研讨在中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计划以及欧盟第六个科技框架计划(2002年-2006年)下的合作战略方向和重点。 科技部新闻发言人称,欧盟框架计划是国外第一个对中国开放的科技计划,中国在与欧盟框架计划合作的同时,将继续探讨与欧洲开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个领域的科技合作,探讨参与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计划、“欧洲科技计划”的可能性,发展与欧盟共同研究中心、“尤里卡”计划、欧洲科学基金会、欧洲空间局等泛欧科技机构和计划的合作。 据介绍,中国与欧盟的科技合作始于1981年,欧共体委员会能源代表团当年4月对中国的访问揭开了中欧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序幕,先后正式成立了科研、能源和信息通信技术合作三个工作组,建立了定期合作机制。20年来,合作内容已从能源扩展到生物技术、农业、健康医学、自然资源、信息通信、材料、环境和航天等诸多领域,双方成功执行了300多个科技合作项目,专家相互交流交往频繁,达4000余人次。从1999年至今,中国参与了欧盟第五个科技框架计划中的近60个项目,中国80余个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参加了这些项目。 目前,信息通信技术是双方直接投入最大的科技合作领域,成为中欧科技合作的优先领域。通过合作,中国引进了欧洲乃至世界一流水平的技术设备,提高了我国某些领域的技术水平,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如富春江流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项目采用超短波无线通信技术和计算技术,建立了一个实时水情测报系统,大大减少了当地洪灾损失。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欧信息技术的合作与对话,4月16日,双方将在北京举行“2002中欧信息社会合作论坛”,讨论在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网络、开放源软件、移动通信、智能卡、信息技术的应用、数字奥运等领域的合作可能性。届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和欧盟委员会主管企业和信息社会的委员利卡宁将出席论坛,签署《联合声明》,明确双方未来合作的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