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光明日报社理论部、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农业博物馆和中国农机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华农器图谱》座谈会,于3月20日在《光明日报》社举行。来自农业部、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和学者等近30人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就农具、特别是青铜农具和犁的历史、农具与农法、农具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农具与社会等多方面作了发言,这些发言整理成文之后,将陆续刊登在《光明日报·理论周刊》上。 《中华农器图谱》由农业部主持、全国数十个单位、十几个学科、上百位农机学、农学、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民俗学等专家学者历时6年时间共同编纂完成。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记载、直观描述中华民族农器上万年发展史的学术著作。全书收录了自公元前8000年起至20世纪末,中华民族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中,发明和使用的器皿、工具、农具、机械和设备,以及农家生活使用的某些器具,共3200多种。全书分为原始农器、古代农器、近代农器和当代农器四部分,每个历史时期的农器都按专业领域进行分类。每种农器都用图画或照片表现,并说明其发明的年代、用途、材质、性能、配套动力、效率和适用地域等。全书共三卷,收图3265幅,约70万字。 该书已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自然科学史所曾雄生研究员应邀参加了会议,他在会上作了题为“农具的选择:以稻谷脱粒为例”的发言。 (自然科学史所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