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首届交叉学科科学家“圆桌会议”在沪召开,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光召院士,中科院副院长陈竺院士等参加了会议。会议主题是“对思维的思考”,有约二十多位世界一流科学家主讲。首届多学科科学家“圆桌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成立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是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全面推进阶段的重要举措。去年,中科院院长办公会议原则批准了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建立“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该中心作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非法人研究单元进行建设。 据介绍,在科学研究迅猛发展的今天,单一学科的研究已不能满足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也不利于超前思想和原创性工作的产生,数、理、化、生等大学科交叉研究已成为当前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因此,多学科交叉研究必然是推动生命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上个世纪初,正是由于一批物理学家、化学家进入生物学研究领域,促使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逐步完成,生命科学正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已成为21世纪的一门带头学科。它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数、理、化等非生物学领域和生物学领域的科学家的交流和合作。与此同时,生物学的进步也将向数学、物理、化学以及技术科学等提出许多新问题、新概念和新研究领域。 推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有效方式是把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科学家聚集在同一个地点,提供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进行短期的理论性探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高级研究中心是最早建立的这类研究机构。她是科学家的思想之乡。她聚集了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名的科学家,包括许多美国科学院或艺术科学院院士、十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等,进行超前探索,通过多学科的前瞻性和战略性思考和研究激发灵感,为二十世纪确立了许多学科生长点和研究方向。德国、荷兰、瑞典和日本等也相继成立了这样的研究机构。这类机构宗旨是创造一个有利于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们进行学术思想交流的环境,成为产生原始创新思想的孵化器。 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中,中科院把促进多学科交叉研究提到了院发展战略的高度,早在2000年11月,中科院和德国大众基金会共同发起,在上海举行了“交叉学科研究机构论证会”。路院长、Wilhelm Krull秘书长等20多位著名专家出席了会议,双方就共同出资,在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岳阳路园区内建立一个交叉学科研究机构达成了初步意向。会议决定成立一个由7人组成的筹备工作委员会。2001年5月,在德国柏林举行了筹备工作委员会会议,就中心的具体筹备事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形成了中心组建的原则框架和方案。 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的目标是建设成面向国内外、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围绕生命科学的多学科交叉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理论研究场所,成为培养我国具有多学科视野领衔式学术带头人的摇篮。 中心主要作用是: 通过研讨形成发展战略报告,供国家和院有关科技规划部门参考;通过研讨形成前瞻性创新研究项目建议,供部署新的学科生长点或布局时参考;通过中心客座研究人员及院内外有关科学家的交流和共同探索,促进国内外和院内外多学科联合与协作;培养具有多学科视野的领衔式学术带头人,为多学科交叉人才的引进奠定基础;培养青年科学家的创新思维 中心主要研究内容是围绕生命科学的多学科交叉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理论研究。涉及的主要学科包括生命科学和非生命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信息科学等。 每年将安排3至4个主题,近期拟研究的主题有:对认知和思维的认识;超微时空尺度范围的生物学过程;生命进化过程中的自然与社会因素;信息生物学和遗传语文的研究;非生物学学科在后基因组时代所扮演的角色。 该中心依托单位是上海生科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设立学术委员会作为理事会的高级学术咨询机构。已聘任著名德国科学家施瓦茨教授任主任,旅美华裔科学家饶毅教授任副主任,施瓦茨教授为马普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德国马普学会生物与医学部前任主任。 (生科院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