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团队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机构发现,在全球升温2摄氏度的情景下,北极陆地夏季降雨量将增加约17%,其中16%的增幅可直接归因于海冰减少,尤其是西伯利亚北部和北美北极沿岸等关键区域的降雨响应最为显著。相关成果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通讯》。
北极海冰作为全球16个气候“临界点”之一,正在经历快速退缩。研究团队基于极地放大模式比较计划(PAMIP)和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的大样本集合模拟,通过分离“全强迫”与“仅海冰强迫”的气候响应,实现了对海冰消融影响北极陆地降水的精准归因,系统揭示了其对降雨变化的贡献程度和区域差异,为解析海冰消退在北极水循环中的具体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海冰影响降雨增加的物理机制。一方面,海冰消融带来显著的增温效应。海冰范围退缩导致开阔水域扩大,显著增强感热与潜热释放,推动局地气温上升,从而促进降雪向降雨的相态转变。这一升温驱动的热力机制对降雨增加的贡献率高达68%。另一方面,海冰消融导致湿化效应加剧。开阔洋面增加了蒸发面积,为大气持续输送更多水汽,同时海冰减少激发的大气环流异常促使北冰洋和太平洋水汽在关键区域汇聚,总降水量增加贡献了剩余32%的降雨增量。
该研究系统量化了海冰消退对北极陆地夏季降雨的贡献比例,并厘清了背后的热力和动力耦合机制,深化了对北极暖湿化过程的理解。研究建立的“海冰-降雨”定量关系为提升北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能力、未来北极航道的风险预估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研究指出,未来仍需进一步加强对北极无冰海洋的近、远程影响研究,特别是对触发临界点对北半球生态水文格局、海陆温室气体源汇功能以及复合极端事件多尺度效应的关注。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25GL118052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5-11-03 第3版 综合)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