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科学家在嫦娥六号月壤中发现“天外信使”

2025-10-22 中国科学报 朱汉斌
【字体:

语音播报

CI型陨石穿越太阳系想象图。受访者供图 图片由AI生成

我国科学家在嫦娥六号月壤样品中成功识别出来自CI型碳质球粒陨石的撞击残留物。这一发现为行星科学研究开辟了新方向。10月21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这些碎片是CI型碳质球粒陨石母体撞击月球表面,在经历熔融后快速冷却结晶形成的产物。”论文作者、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锦团表示,随着研究的推进,我们对月球乃至整个太阳系的认知将更加全面深入。

陨石被誉为“太阳系的信使”,是研究行星形成和演化历史的重要对象。但由于地球大气层和地质活动的影响,绝大多数陨石难以完好保存,尤其是CI型碳质球粒陨石,在地球陨石记录中占比不足1%。而月球因缺乏大气和地质活动,成为保存陨石撞击痕迹的“天然档案馆”。

研究团队对嫦娥六号月壤样品展开系统深入的岩相学分析以及橄榄石微量元素和三氧同位素组成研究,成功识别出CI型碳质球粒陨石的撞击残留物。据介绍,CI型陨石的母体小行星主要分布在外太阳系,具有富水与有机质等挥发性成分特征。进一步统计表明,此类陨石在月球表面的比例远高于地球,说明碳质陨石对地月系统的撞击贡献可能被严重低估。

“我们提出,此前在月球样品中检测到的具有正氧同位素特征的水,很可能来自这类陨石的撞击贡献。”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刚对《中国科学报》表示,此次研究不仅表明小行星带物质可以向内太阳系迁移,还对解释月球表面水的来源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该研究不仅刷新了对内太阳系物质迁移机制的认识,也为月球水来源和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方向。这项成果建立了一套识别地外样品中陨石物质的方法,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关论文信息:http://doi.org/10.1073/pnas.2501614122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5-10-22 第1版 要闻)

打印 责任编辑:潘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