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科技日报】嫦娥六号样品发现罕见“天外信使”

改写太阳系物质迁移认知

2025-10-21 科技日报 陆成宽
【字体:

语音播报

月球上的水从何而来?外太阳系的物质能否穿越亿万里来到我们身边?嫦娥六号月壤为解开这些谜题提供了关键线索。我国科研人员在嫦娥六号月壤样品中发现罕见陨石撞击残留物,不仅证实了小行星碎片能够从太阳系外围“长途跋涉”至内太阳系,也为解释月球上水的来源提供了全新线索。相关研究成果21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陨石被誉为“太阳系的信使”,携带着行星诞生和演化的秘密。但地球有厚厚的大气层,陨石坠落时就像经过一座“焚化炉”,大多被烧毁或磨损;加上地壳运动频繁,陨石留下的痕迹也很难保存。这使得一种富含水分与有机物的珍贵陨石——CI型碳质球粒陨石,在地球上极为罕见。相反,月球没有大气和地质活动,就像一个完美的“天然档案馆”,能将亿万年来陨石撞击的痕迹清晰地保存下来。

在这项研究中,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和林莽研究员领衔的团队,对嫦娥六号月壤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成功识别出CI型碳质球粒陨石的撞击残留碎片。“我们研究发现,这些碎片是该类陨石的母体撞击月表后熔融并快速冷却形成的产物。同时,我们还据此建立了一套有效识别地外样品中陨石物质的新方法。”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锦团说。

值得注意的是,CI型陨石的母体小行星主要分布在外太阳系,通常富含水与有机质等挥发性成分。统计分析显示,这类陨石在月球表面的比例远高于地球,说明过去碳质陨石撞击地月系统的贡献可能被严重低估。

徐义刚表示,这一发现不仅证实了外太阳系物质可以向内迁移,刷新了以往对太阳系物质运动机制的认识,也为未来月球水资源分布和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方向。研究人员提出,此前在月球样品中检测到的特定特征的水,很可能就源自这类陨石的撞击。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25-10-21 01版)

打印 责任编辑:范思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