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砸击石锤 巫山博物馆供图
走进重庆巫山博物馆,展厅里陈列着不少发掘自本地的旧石器时代石器。它们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多有锐利的棱角,令人不禁遥想远古人类以之切割食物的场景。
在这些石器之中,有一件显得与众不同——它通体圆润,只在一侧稍显平坦,且有着些许浅浅的坑疤。
“这是砸击石锤,是当时用来加工石器的工具。它可是我们馆的宝贝哟!”巫山博物馆馆长毛和平告诉记者,它的功能类似磨刀石,也能用来砸开动物骨头或坚果。周围展出的石器,或许就是用这块石锤加工而来。它表面那些小小的坑疤,正是经历了无数次砸击碰撞之后留下的印记。
“那这块石锤,肯定比其他石器都坚硬不少吧?”记者好奇地问。
“的确,它质地坚硬,不像本地所产。”毛和平告诉记者,这个石锤原料为安山岩砾石,而非常见的石灰岩,在发掘之初就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注意。
1984年,为寻找古人类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带领考察队来到巫山县庙宇镇。次年,考察队就在今日已闻名于世的龙骨坡遗址,发掘出了巫山人下颌骨化石,后续又发现包括砸击石锤在内的两件石器。结合该遗址发现的百余种乳齿象、鬣狗、剑齿虎、祖鹿等哺乳动物化石及科学测年结果,中外专家确认,在龙骨坡遗址发现的,是距今200多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文化。这一发现不仅将东亚人类演化史向前推进了30万年,也对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单一假说提出挑战。
“这块砸击石锤或许是当时的‘巫山人’外出‘旅行、出差’时,偶然在别处发现的。8厘米的趁手尺寸与坚硬的质地,使他最终决定将这件‘宝贝’带回龙骨坡。”毛和平凝视着这只小小的石器说,我们的耳边仿佛回响着一声声敲击。
日复一日,锤起锤落,远古生产生活场景在想象中渐渐浮现。这样的想象,也激励着考古工作者不断探索。截至目前,龙骨坡遗址已经开展了五轮发掘工作,出土了上千件石器和一百余种哺乳动物的化石。发掘还将继续,研究人员期待着,某一天能够找到更关键的古人类化石材料,为揭开“巫山人”的谜团提供新的证明。
(原载于《光明日报》 2025-10-19 01版)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