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人民网】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如何深度融合?院士解码转型路径

2025-10-16 人民网 赵竹青
【字体:

语音播报

“自动化技术不仅是工业制造的‘筋骨’,更是数字经济的‘血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理事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杨孟飞在近日召开的2025中国自动化大会上表示,站在“十五五”谋篇布局的新起点,自动化技术面临着与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机遇。

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如何深度融合?作为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的大型综合性学术会议,2025中国自动化大会于10日至12日在哈尔滨召开,以“以智赋能 掌控未来”为主题,10位院士及3500余名来自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代表参会交流。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重构全球创新版图的时代背景,杨孟飞呼吁,学界要“深耕自动化领域,强化基础研究,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重视人才培养,力争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名誉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郑南宁表示,随着大语言模型与多模态学习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正由依赖大规模模型堆叠与响应式交互的范式,向具备因果推理、概念生成、深层意图理解与价值对齐能力的认知型智能体演进,即“意图驱动的智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于海斌回顾了自动化技术在历次工业革命进程中的作用,总结了制造自动化系统的演进和发展历程,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制造自动化系统的核心特征和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初步阐述了新一代制造自动化系统的结构框架演进和体系变革,并对制造自动化系统的设计理论、开发方法和应用范式等进行了拓展研究。最后,展望了人工智能时代制造自动化系统和软件的变革性发展前景。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特聘顾问,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陈杰从生物种群高效自组织的内在机理出发,面向无人系统“感-指-规-控”核心任务流程,系统性分析无人系统实现合作演化与群智涌现所面临的科学问题,他将上述研究融合成一个完整的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的合作演化与群智涌现技术框架,从而提高其在现实应用中的群体协作能力,并为后续研究提供潜在的参考指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特聘顾问,湖南大学教授王耀南提出,具身智能机器人代表了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前沿方向和技术制高点,正加速赋能智能制造、医疗康复、特种作业、智慧服务等场景。大模型为机器人注入语言理解、视觉泛化与常识推理等关键能力,驱动着前沿感知与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机器人系统提供了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精准控制能力和智能交互能力,将引领机器人技术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除主旨报告外,大会还设置“具身感知与智能机器人”“先进导航与智能信息融合”“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关键技术”“共融机器人”“先进光电传感技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等36场平行会议,300余位专家学者分享最新学术进展。同时,大会首次举办优秀青年人才跨界交流会,设置青年科学家论坛、博士生交流会和学生工作发展论坛,为领域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打印 责任编辑:宋同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