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这是亚洲地区首次发现剑齿虎粪化石,也是全球范围内第3例剑齿虎粪化石。
距今200万年至250万年的龙骨坡遗址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境内,1984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首次发现,1985年发掘出距今200多万年的“巫山人”下颌骨化石。此后经过5轮发掘,共采集到石制品3000余件、脊椎动物化石122种。作为东亚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史前文明遗址,龙骨坡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为揭示人类发展进程、实证三峡地区百万年人类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保罗·拉米,对龙骨坡考古发掘采集到的粪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粪化石是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有助于解读古生物行为方式、营养关系、取食习性、消化道结构与功能、寄生现象并有助于研究有机地球化学、复原远古环境等。但因为粪便往往会快速腐烂,所以粪化石十分稀有。”保罗·拉米说。
研究团队对2024年龙骨坡遗址第5次考古发掘中发现的10个粪化石进行了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确认它们分别来自豺、鬣狗和剑齿虎。对这些粪化石的研究还表明,远古时代龙骨坡曾存在一个洞穴系统生态位,哺乳动物群在这个生态位中曾经居于主导地位。龙骨坡当时的食物链处于理想而且健康稳定的状态,食物资源充足,能够支撑物种生存。据介绍,相关研究证明龙骨坡遗址古气候适宜、古环境优越、动植物种群丰富,同时为研究远古犬科、猫科动物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与现生物种的关系提供了启示。多枚粪化石集中于同一位置,表明当时的犬科或猫科动物可能存在短期或重复进行的“厕所行为”,这一发现也为研究古动物社会习性提供了直接依据。
(原载于《光明日报》 2025-10-14 08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