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科技日报】大属植物分类难题解决 全球蒿属植物族谱绘制成功

2025-10-10 科技日报 陆成宽
【字体:

语音播报

全球蒿属植物系统发育和分类框架。(中国科学院植物所供图)

谁能想到,路边常见的艾草,其整个家族的族谱却是一团乱麻。记者9日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悉,经过多年不懈探索,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研究团队理清了艾草等蒿属植物的家谱,成功构建出迄今物种覆盖范围最广的蒿属植物系统发育框架,并提出了一个全球蒿属植物分类新系统。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大属植物占全球有花植物物种总数的25%以上,在全球植物多样性中举足轻重。然而,对大属的分类学研究,尤其是全球尺度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其他属。蒿属是菊科中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的一个大属,全球有500余种,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还在医药、化学等领域广泛应用。然而,由于物种数量庞大、分布范围横跨多个大洲,且形态特征相似、演化关系复杂,蒿属长期被视为植物分类学中的“黑洞”。“尽管学界努力了一百多年,全球仍缺乏一个稳健的系统发育框架和完整的分类系统,这严重制约了对蒿属植物的深入研究和利用。”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高天刚告诉记者。

为攻克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开展了大规模的野外调查与样本采集工作。经过多年努力,他们终于建立起目前物种覆盖最广的蒿属植物系统发育框架,并首次在全球尺度上分析了20个关键形态性状的演化规律与分类价值。基于这一研究成果,研究团队提出了全新的蒿属分类系统,将整个属划分为8个亚属、24个组,使超过99.6%的蒿属物种有了明确而细致的分类位置。

“新系统不仅厘清了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也为无法开展分子实验的研究者提供了基于形态特征的实用鉴定框架,大大提升了研究的可操作性。”高天刚说,这项研究不仅为蒿属植物的深入研究和资源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研究其他大属的分类提供了重要范例。

据悉,为促进全球共享这一成果,研究团队将推出多语种的第二版蒿属植物系统发育与分类图解(APT II),供科研人员和行业开发者使用。目前,团队已启动第三版图解(APT III)的研究工作,持续推进世界蒿属植物的系统性研究。

打印 责任编辑:曹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