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光明日报】北极海洋如何在5600万年前加剧全球变暖

2025-10-09 光明日报 雷爱侠 吴春燕
【字体:

语音播报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研究发现,在5600万年前的极热事件(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中,海水硫酸盐浓度是控制甲烷氧化路径的关键“化学开关”,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和海水酸化,相关机制对认识地质历史时期的碳循环突变及现代北极快速变暖、淡化背景下的潜在温室气体排放风险具有重要预警意义。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上发表。

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而大量的甲烷以水合物“可燃冰”的形式储藏在海底。现代海洋中,约90%的甲烷会被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利用,这个过程就像一个“慢燃发电厂”,以硫酸盐作为“燃料”,高效转化甲烷能源,同时产生碱性物质,缓解海洋酸化。然而,在PETM时期,北极海水硫酸盐浓度不到现代的三分之一。

项目负责人张一歌研究员解释:“因为硫酸盐严重不足,就像燃料短缺一样,发电厂无法正常工作,甲烷只能进入海水。这时,另一类喜欢氧气的细菌开始‘快速燃烧’甲烷,它们直接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就像高温燃烧释放大量废气一样。”

研究团队成功“复原”了5600万年前的甲烷氧化过程,并发现在PETM事件后期,进行“快速燃烧”的甲烷分解细菌活动显著增强并达到高峰。“因为海水变淡、硫酸盐减少,甲烷只能通过‘快速燃烧’的方式分解,直接制造了大量二氧化碳。”论文合作作者沈佳恒研究员表示,“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北极在全球碳循环中的角色,变成温室气体排放源。”

研究进一步揭示,地质活动,如地壳运动和岩石形成、大陆风化、火山喷发等,会直接影响海洋硫酸盐含量,进而决定了甲烷分解的方式。“这就像地球系统过程控制着海洋的‘燃料供应系统’,进而影响甲烷能源的利用方式和整个气候系统。”张一歌强调,该研究提醒人们:当北极海水变淡、化学环境改变时,可能重演5600万年前的故事——甲烷从高效利用转向快速燃烧,需要密切关注这一区域的变化。

(原载于《光明日报》 2025-10-07 03版)

打印 责任编辑:曹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