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新华社】总数亚洲第一!我国已有34个自然保护地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2025-09-17 新华社 胡喆 顾天成
【字体:

语音播报

9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何宏平、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秦昌威、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张玉军、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肖放、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司长袁继明、浙江省林业局局长董旭斌介绍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及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目前,我国已有34个自然保护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总数位居亚洲第一。这些保护区已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地与周边社区共同发展前沿性探索和国际合作最为活跃的自然保护地。

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及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有关情况,这是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的信息。

“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存续时间最长的政府间大型科学计划之一。自1973年首次参与“人与生物圈计划”以来,我国已建成全球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最大规模的国家网络。

为充分利用“人与生物圈计划”这一国际交流平台,我国于1993年成立“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截至2025年8月,国内已有214个自然保护地(含3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被批准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几乎涵盖了我国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何宏平表示,作为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主席单位,中国科学院联合相关部门,依托“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在濒危物种保护研究、生态系统和物种的科学监测、新技术集成应用以及科技战略咨询等方面,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据悉,2025年9月22日至25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在浙江杭州举办。大会以“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为主题,系首次在亚洲举办,将有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4000名代表参会。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