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科学家发现火星存在固态内核

2025-09-05 中国科学报 王敏
【字体:

语音播报

火星深部结构示意图。灰白色区域为研究中发现的固态内核。陈磊/制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道远、毛竹团队联合国外学者,通过深入分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洞察号”探测器记录的火震数据,首次确证火星内部存在一个半径约600千米的固态内核,并揭示其主要成分构成可能是富含轻元素结晶的铁镍合金。9月3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火星作为太阳系内与地球环境最为相似的类地行星,一直是行星内部结构与演化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深空探测的核心目标之一。对行星深部结构的探测一直充满挑战。以人类最熟悉的地球为例,科学家直到1936年才通过地震波首次推测内核的存在,而确认固态内核存在耗时近半个世纪。相比之下,对火星内部结构的探索难度更大,2018年才首次获得火震直接观测数据。截至目前,火震数据尽管已记录了上千次,但信号微弱和噪声干扰等问题仍严重限制了对火星深部结构的研究。

为应对这一挑战,研究团队创新性引入火震阵列分析方法,通过对23个信噪比较高的火震事件数据的分析,成功提取出穿过火星核的关键震相,如在地表反射的PKPPKP和在核幔边界反射的PKKP(P、K分别对应火幔和火星外核中传播的纵波)。值得注意的是,实际观测到PKKP时,较当前仅考虑液态核的火星速度模型所预测的结果提前了50至200秒。地震波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快,因此这一差异表明,火星核具有分层结构,即外层为液态核,而更深部则存在一个波速更高的固态内核。

在进一步分析中,研究团队首次在火震数据中识别出被视为“固态内核标志”的 PKiKP 震相信号(i代表在内外核边界反射)。这一发现为火星存在固态内核提供了证据。结合不同火核震相,团队测得火星固态内核半径约600千米,为火星半径的1/5。如将火星按比例放大至地球大小,其内外核结构比例与地球高度接近。

同时,火震数据显示,火星外核与内核之间存在约30%的波速跳变和约7%的密度差异。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进一步对内核的矿物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火星核并非纯铁镍构成,还可能包含12%~16%的硫、6.7%~9.0%的氧及不超过3.8%的碳。这种含有轻元素的星核结构,不仅为火星磁场从早期活跃到如今沉寂的演化历程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对比地球与其他类地行星的内部演化差异奠定了关键基础。

该研究首次在地球以外的行星中确认了固态内核的存在,证实了火星有与地球相似的核幔分异结构。研究团队创新发展的火星地震学方法,为未来利用地震学方法探测月球等星体深部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361-9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5-09-05 第1版 要闻)

打印 责任编辑:闫文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