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科技日报】中国空间站完成空间生命科学在轨实验任务

2025-08-26 科技日报 刘垠 陆成宽
【字体:

语音播报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于7月15日携带23项科学实验物资上行中国空间站,开展在轨实验。8月25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获悉,1个多月来,各项实验进展顺利,3项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已完成全部在轨实验。

包含肝细胞、骨骼肌前体细胞、脑类器官芯片等实验样品的3项生命科学实验项目,已成功实现自动培养、在轨给药、显微成像及样品固定等系列操作。目前,实验在航天员协助下完成了在轨取样、样品存储等工作,样品处于在轨低温存储状态。实验样品将于今年下半年随载人飞船返回地面,开展后续研究。

“微重力环境下核酸脂质纳米载体生物学功能的研究”初步表明,核酸药物具有空间潜在应用优势。在轨实验发现,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对核酸药物的摄取效率明显提高,疾病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呈现快速下降趋势,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地面环境对照实验。这意味着,空间微重力环境可作为一个较为理想的实验条件,针对一些在地面疗效受限的疾病,探索新的生物干预手段或药物。

在“空间微重力环境对骨骼肌前体细胞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项目实验中,科研人员通过在轨观察发现,骨骼肌前体细胞诱导迁移受阻,可能引发其功能异常,影响微重力环境下骨骼肌再生能力,从而影响骨骼肌稳态。这一研究将有助于了解空间微重力环境导致骨骼肌萎缩的原因,为开发相应的干预措施、治疗相关骨骼肌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基于器官芯片技术的空间环境对人体血脑屏障的影响研究”空间实验表明,脑类器官芯片可以在轨进行较长时间3D培养。在轨培养过程中发现,脑类器官的神经元迁移相较于地面更快,这可能说明在轨环境能加速3D脑组织内细胞的运动。样品下行后,研究人员将分析其与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内在关联性,进一步利用多组学分析手段发现潜在干预靶点,为空地转移应用提供新思路。

截至8月22日,今年中国空间站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实施58项科学与应用项目,实验次数26000余次,上行科学与应用任务800余公斤实验模块、单元及样品等科学物资;下行空间科学实验样品27种,获取科学数据110TB。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25-08-26 第01版)

打印 责任编辑:闫文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