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记者7月17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教授高敏锐与教授唐凯斌团队合作,找到了一种铜掺杂改性的钼镍基合金催化剂,成功解决了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启停过程中的阴极腐蚀难题。该催化剂在碱性介质中表现出优异的氢氧化反应催化活性和对氧还原反应的惰性。这种独特的双功能特性使其能够有效抑制启停阶段由寄生氧还原反应引发的瞬时界面电位骤升,从而保护阴极。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期刊《德国应用化学》。
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转换技术,氢燃料电池的耐久性和成本是规模化应用的主要瓶颈。其中,启停过程中的反向电流衰减现象导致的阴极腐蚀是影响耐久性的关键问题。在启停过程中,阳极会形成氢气和空气共存区域,引发寄生氧还原反应,产生超过1.5伏特的界面电位差,导致阴极碳载体和催化剂严重氧化降解。传统解决方案依赖惰性气体吹扫等复杂系统或昂贵的抗腐蚀材料,增加了系统复杂性和成本。
研究团队通过微波加热和后续热处理成功制备了钼镍基合金催化剂,并将其用作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的膜电极组件,进行模拟启停循环测试。结果显示,相比传统的铂/碳阳极,使用该催化剂的电池在启停过程中阴极电位跃迁从1.4伏特大幅降低至安全范围。经过10次启停循环后,阴极催化剂层厚度几乎保持不变,阴极电荷转移阻抗的增幅也远低于铂/碳,峰值功率密度保持率达61%,显著优于铂/碳的28%和未掺杂钼镍合金的47%,阴极腐蚀现象近乎消失。
研究人员介绍,这项研究开发的高效非贵金属阳极催化剂,为解决燃料电池启停过程中的关键反向电流衰减问题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案,无需复杂的系统改造即可显著提升电池耐久性。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25-07-22 第06版)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