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候鸟”科学家给呼伦贝尔带来“真金白银”

2025-07-21 中国科学报 沈春蕾
【字体:

语音播报

潘庆民向草场参观者介绍快速恢复技术。沈春蕾摄

“他们每年5月初来、9月末走,整个饲草生长期都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度过。很多人来自天南地北,离开的时候都快把自己‘整’成牧民了。”

7月11日,在2025国际草原与草业大会举办期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科技保障部副部长范冰熟悉地跟来自五湖四海的科学家朋友们打招呼。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植物所)研究员潘庆民就是其中一位“老熟人”,他们相识已超10年。

潘庆民是中国科学院生态草牧业工程实验室副主任。他跟草原打交道已有20多年,带领团队研发的“退化草原快速恢复技术”曾入选“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并实现了“技术-专利-标准-产品-应用”的科技成果转化。

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像“候鸟”一样每年准时抵达,推动一项项技术成果在草原上落地生根。

让退化草原重现勃勃生机

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呼伦贝尔草原总面积为1.49亿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38亿亩,这里曾经大面积分布着优良的羊草草原。但是,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利用,加上气候干旱等因素影响,60%的草原发生了退化。快速、高效地恢复退化草原是呼伦贝尔急需解决的重大生态问题,也关系到牧民的生产和生活。”范冰告诉《中国科学报》。

如何让退化草原快速恢复并更高效利用?植物所科研团队自20世纪80年代就在内蒙古草原上建立野外台站开展系统研究工作。在经过多年基础研究和小面积试验示范后,201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方精云团队向国务院提交了《建立生态草业特区,探索草原牧区发展新模式》咨询报告,正式提出“草牧业”的发展理念,希望通过“种草-制草-养畜”的产业链融合,解决我国草原牧区“草畜两张皮”的问题。

“呼伦贝尔水资源比较充足,如果草场长期围封,也可以实现自然恢复,但时间相对较慢,我们希望草场在快速恢复的同时,实现生产和生态协调发展。”范冰说。

“对天然草场既要保护和修复,又要合理利用。”潘庆民告诉《中国科学报》,“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草地生产力,提高优质牧草比例,实现天然草地生产与生态功能的合理配置,是我们对天然草场的修复目标。”

2015年3月,中国科学院与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合作在呼伦贝尔建设“生态草牧业试验区”。该试验区的建设初衷是希望利用不足10%水热条件适宜的耕地,建立集约化人工草地,使优质饲草产量提高10倍以上,让90%以上的天然草地得到保护和恢复,从根本上化解草畜矛盾。

在中国科学院生态草牧业工程实验室位于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谢尔塔拉农牧场的天然草地恢复实验平台,潘庆民指着四周郁郁葱葱的草场向《中国科学报》介绍,利用快速修复技术,优质牧草比例由20.1%提高到57.8%,羊草密度提高2.9倍,在1~2年内草场可以恢复到接近未退化的状态。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平指出,退化草原快速恢复技术成功使垦区牧草产量由每亩110公斤增加到260公斤,产量增加1.38倍。

让牛羊更健康更强壮

在呼伦贝尔,每年7至9月份是最忙碌的时候,收割饲草、切段粉碎、喷洒菌剂、裹包加工、发酵贮藏……青贮饲料制作的每个环节都不容忽视。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钟瑾介绍,青贮是把收割下来的牧草或作物秸秆,在厌氧条件下发酵保存的一种方式。这样不仅能让草料保存得更久,也能提高营养利用效率。

然而,青贮饲料的制作过程有时候并不顺利。“若发酵条件不好,饲料容易腐败、发霉,甚至产生对牲畜有害的毒素。”钟瑾说,尤其是在保存时间长、温度高或密封不严的情况下,有害微生物可能大量繁殖,导致饲料变质、营养流失,影响牲畜健康。

为了让青贮饲料更安全、更有营养,钟瑾带领团队研发了高效复合青贮菌剂。这是一种由多种有益菌组成的复合制剂,专门用于改善青贮饲料的发酵过程。

2016年,钟瑾与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特泥河农场合作,在当地尝试采用团队研发的青贮菌剂加工技术来青贮苜蓿。特泥河农场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至今已累计加工苜蓿、燕麦青贮裹包近4万吨,累计减少损失1300余万元。

与畜牧业发达国家的优质肉羊相比,呼伦贝尔肉羊生产存在体重轻、生长速度慢、繁殖率低、优质种羊短缺等“卡脖子”问题。为此,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贺志雄带领团队在当地以优质呼伦贝尔种公羊及引进蒙古国羊胚胎生产的公羊作为父本,开展呼伦贝尔羊的提纯复壮工作,形成了红头短尾呼伦贝尔羊新品系。

“我们培育的6月龄羔羊每只体重增加2千克至4千克。”贺志雄介绍,团队还以澳洲白羊等优质种羊为供体开展胚胎移植,进一步促进呼伦贝尔羊群体的改良进程,为养殖户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当前,呼伦贝尔羊经济杂交示范规模1万只,每只杂交羊平均出栏体重5千克。

此外,来自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科研团队利用数字化放牧轨迹追踪技术、放牧行为感知技术,结合气象数据精确计算草场的承载能力,科学规划放牧量和放牧路线,确保羊群在享受天然草场的同时,不会因过度放牧破坏植被,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双赢。

技术得到了认可和接受

2021年,中国科学院启动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创建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以下简称专项),60多家院内外单位的科研团队围绕生态草牧业开展系统集成性研究。

“我算过一笔账,使用青贮苜蓿替代部分苜蓿干草,可使当地的三河牛每头每年增加效益3600元。”专项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种康告诉《中国科学报》,“专项在呼伦贝尔地区实施以来,我们科研团队的技术得到了认可和接受。”

郭平认为,专项给呼伦贝尔带来“真金白银”的改观——研发的退化草原快速恢复技术在呼伦贝尔累计示范推广100余万亩,被呼伦贝尔市确定为重点推广技术;培育的饲用燕麦、苜蓿、羊草等多个牧草新品累计年推广15万至20万亩;红头短尾呼伦贝尔羊新品系显著提高了养殖效益;相关饲养技术标准提升了家畜的生产性能。

种草、制草、养畜、深加工、粪污利用……在专项的指导下,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将草牧业纳入其“十四五”规划。

郭平介绍,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在方精云提出的“以小保大、生态生产协调发展”生态草牧业理念指导下,建立4个科技支撑平台,推进6项重点任务,建成2个全程可追溯体系,打造4条产业链。

围绕呼伦贝尔草原过牧和退化问题,郭平希望进一步建立问题导向的联合攻关机制,科研团队可以针对性设计课题,形成“需求— 研发—应用”的正向循环。

“我们将搭建好田间实验室交流平台,欢迎更多科研团队走进牧场、草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验证技术,推动 ‘标准互认’与‘成果互通’,让更多的技术成果能跨区域落地。”郭平说。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5-07-21 第4版 转移转化)

打印 责任编辑:闫文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