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丹尼索瓦人线粒体DNA演化图。图片由研究组提供
2010年,一支已灭绝的古人类在西伯利亚丹尼索瓦洞穴被发现。因化石留存稀少残缺,这一被命名为“丹尼索瓦人”的神秘古人类的形态、模样始终成谜。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员团队与河北地质大学季强教授团队合作,通过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发现的一件保存近乎完整的中更新世人类头骨化石——距今至少14.6万年的“龙人”,深入开展分子古生物学研究,确认其是丹尼索瓦人,且属于已知早期丹尼索瓦人支系,由此揭开了丹尼索瓦人的神秘面纱。研究成果同日登上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和《细胞》。
《细胞》审稿专家认为:“这一研究提供了关键贡献——给了丹尼索瓦人一张‘脸’,也为其他亚洲化石关联到丹尼索瓦人开辟了可能性。”
创新研究方法找到关键证据
丹尼索瓦人自发现以来,残骸在西伯利亚、中国的青藏高原和台湾澎湖海域等均有发现,暗示他们可能曾广泛分布于亚洲地区。由于缺乏同时具备完整形态特征和确凿分子证据的化石标本,阻碍了对该人群形态、分布及其在东亚古人类演化中作用的认知。因此,在遗传意义上对现今东亚和大洋洲人群有贡献的古老型人类丹尼索瓦人究竟是谁,成为其发现15年来最重要的国际难题之一。
通过铀系测年得知,河北地质大学收藏的哈尔滨古人类头骨化石距今至少14.6万年。2021年,季强等将其正式命名为一个新的人种即“龙人”。以往研究显示,“龙人”化石的群体归属和丹尼索瓦人群之间有着较完整的形态与遗传谱系关联。
此次研究中,联合团队建立了古蛋白全自动化鉴定人群的方法体系,产生迄今最高质量的古人类蛋白组数据。同时,团队优化了古DNA提取实验,并针对微量古DNA,系统化建立多种生物信息分析方法,首次实现牙结石中微量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古DNA的提取。
基于这些创新性研究方法,联合团队发现“龙人”就是丹尼索瓦人。而且,“龙人”古蛋白和古DNA水平的关键证据揭示,丹尼索瓦人至少在14.6万年前就已广泛分布在亚洲区域。
提供古人类遗传学研究范本
古蛋白与古DNA这两项研究互为印证,首次将一具近乎完整的古人类头骨与丹尼索瓦人的分子证据关联起来,不仅了解到“龙人”的古DNA和古蛋白信息,而且揭示丹尼索瓦人较完整的头骨形态,这为识别东亚地区其他可能属于丹尼索瓦人的古人类化石(如大荔人、金牛山人等)提供了重要参照。
联合团队指出,从宏观角度看,此次研究为理解丹尼索瓦人在亚洲的迁徙扩散提供了清晰线索。但同时也引发了新的科学问题:“龙人”个体与西伯利亚早期丹尼索瓦人的紧密遗传联系,证实了丹尼索瓦人在中更新世晚期就已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和东亚北部。这一早期分支是否扩散至更南区域?其与中国其他古人类群体存在怎样的互动?前人研究表明,不同支系的丹尼索瓦人群对现代东亚和大洋洲人群有过多次渗入,这些不同分支的丹尼索瓦人群源头又在哪里?
东亚地区其他古人类化石或许是解答这些问题的关键,联合团队的这两项研究成果为后续中晚更新世古人类遗传学研究提供了范本。付巧妹表示,未来若能建立更多相对完整的头骨形态与分子古生物学证据的联系,将对探究丹尼索瓦人群的形态共性、内部多样性以及不同支系的时空分布、演化历史及其与现生人群的关系等,发挥关键作用。
(原载于《文汇报》 2025-07-12 第06版)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