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EP240414a艺术想象图。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中国科学院主导的国际合作空间科学卫星“天关”(EP)取得重要突破,成功捕捉到一个编号为EP240414a的转瞬即逝的宇宙X射线信号,为揭示恒星死亡过程提供了全新视角。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天文》。
EP240414a源自约40亿光年外的一个大质量恒星的坍缩式终结,巨大能量释放产生的瞬时辐射爆发仅持续约150秒,却蕴含了恒星核心坍缩与能量释放的重要信息。出乎意料的是,这次大质量恒星坍缩,并没有产生以往天文学家通常观测到的更高能的伽马射线暴,而是发出了频率低得多的软X射线辐射。因此,只有在软X射线波段同时具有大视场和高灵敏度的EP能够独家捕获EP240414a。
研究团队通过X射线、光学和射电等多波段联合观测,确认EP240414a后期演化为超新星SN 2024gsa,并首次揭示此类超新星中存在弱相对论喷流——类似伽马射线暴中聚束于一个小角度以接近光速运动的物质外流,但速度和辐射强度低于伽马射线暴。借助EP的大视场和高灵敏度,科研人员得以在爆发最初阶段捕获由喷流驱动的微弱X射线信号,并对喷流与环境物质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演化进行精准跟踪,为深入理解喷流形成及超新星的爆发机制提供了关键观测依据。
该爆发事件发生在其宿主星系外围,提示EP240414a可能属于一类尚未被系统研究的、由沃尔夫-拉叶星(大质量恒星演化晚期阶段)爆炸导致的短暂X射线爆发。
“这类快速X射线暂现天体犹如宇宙中转瞬即逝的烟火,其短暂的存在时间(通常仅持续数百秒)使得探测和研究工作极具挑战性。”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鹤表示,“这就像发现了一类‘温和版伽马射线暴’,它们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普遍。过去由于缺乏大视场X射线监测设备,这类事件长期未被系统观测到。”
“这是EP上天后发现的第一个与超新星成协的X射线爆发事件,开启了通过宽场X射线巡天发现超新星的全新时代。EP的观测将为超新星高能辐射及大质量恒星演化研究提供全新机遇。”论文通讯作者之一、清华大学教授王晓锋表示,“这些研究工作离不开与国际团队的合作。”
“EP240414a这一成果展现了EP发现新天体和现象的能力,预计其将获得更多关于极端宇宙的新发现。”论文通讯作者之一、EP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袁为民说。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5-07-01 第1版 要闻)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