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盛志高与荷兰拉德堡德大学教授A.V. kimel团队等合作,依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在二维范德瓦尔斯铁磁体铁锗碲中借助强磁场下的时间分辨磁光克尔技术,实现了强磁场对激光诱导超快退磁效应的调控,发现强磁场既能加快退磁速度,又能抑制退磁效率。近日,该成果在线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
1996年,人们发现激光脉冲能诱导铁磁镍自旋,在飞秒级时间尺度上实现了超快退磁效应。这一发现开辟了超快自旋动力学研究的新领域,为开发超高速磁存储和逻辑器件奠定了基础。超快退磁过程包含了电子自旋、晶格振动和电荷载流子之间的复杂耦合作用,是多种能量传递通道竞争的结果。在不同耦合作用条件下可能出现飞秒级快过程,也可能出现皮秒级慢过程。如果能抑制/调控慢过程,有望将自旋相关数据处理速度提升至飞秒量级,或将彻底改变信息存储与处理的范式。因此,超快退磁的调控与机制研究一直是自旋电子学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
相对于温度、压力等其他外场因素,磁场能直接作用于物质中的自旋角动量是调控自旋的有效手段。然而,除了极少数的实验观察和理论预测外,绝大多数超快退磁研究都是在远低于1特斯拉的磁场中进行的。磁场这一重要调控自由度被长期忽略,关于超快退磁的磁控效应与机理也尚未进行系统研究。
该工作中,研究团队首次证实了磁场对超快退磁过程的速度、效率具有双重调控作用。团队还发现,7特斯拉磁场可使退磁时间加速60%,同时将退磁效率抑制34%。基于对温度依赖特性的分析,团队在三温度模型框架内提出了基于自旋熵变化的磁调控机制。该模型具有普适性,不依赖于材料的电子结构和磁性结构特性。另外,这一磁场双调控效应在200开尔文左右的高温区更为明显,这有利于未来的器件应用。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3/nsr/nwaf185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5-06-19 第3版 综合)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