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来自球状星团的“逃逸之星”艺术想象图。(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J0731+3717与M15的轨道关联、化学关联与年龄关联。(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记者2月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科研团队日前发现M15球状星团的一颗“逃逸之星”J0731+3717。研究表明,J0731+3717是被黑洞的引力弹弓机制从M15弹射而出,为中等质量黑洞的存在提供了有力证据。
此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团队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共同完成,相关成果论文已在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
“人类目前已发现大量由大质量恒星死亡形成的恒星级黑洞,以及存在于大型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中等质量黑洞的质量介于两者之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教授黄样介绍。
科学界普遍认为,中等质量黑洞是恒星级黑洞成长为超大质量黑洞的关键中间环节,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但目前人类只发现了少数存在争议的候选体,中等质量黑洞是否存在?一直缺乏关键证据。
此前的科学观测和研究表明,M15球状星团的中心可能存在一个重达1700至3200太阳质量的中等质量黑洞,但科学界长期以来无法确认,因为无法排除M15的中心为一群致密星的可能性。
此项研究中,团队基于欧洲航天局“盖亚”空间探测器和我国郭守敬望远镜等的观测数据,发现在约2000万年前,J0731+3717以接近每秒550公里的超高速度从M15中弹射而出,这颗星还有着与M15高度一致的化学丰度和年龄。
“自球状星团中弹射出如此高速的恒星,就需要一对密近双星从中等质量黑洞的一个天文单位(地球到太阳的距离)附近经过时被强大的潮汐力撕开,双星中的一颗星被黑洞捕获,而另外一颗星则被高速弹出。”黄样说,这一发现为M15中心存在中等质量黑洞提供了有力的动力学证据。
“随着人类大规模光谱巡天数据的不断积累,我们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发现更多从球状星团弹射出来的高速星,这将有力推动我们对‘神秘’的中等质量黑洞的理解。”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继峰说。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