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新华社】珠峰地区首次水热碳通量航空观测试验启动

2024-08-02 新华社 张泉
【字体:

语音播报

搭载水热碳通量观测系统的无人机正在进行通量数据获取。(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供图)

团队开展探空气球大气廓线观测和无人机热红外影像获取。(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供图)

记者8月2日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获悉,该院组织开展的珠峰地区地气相互作用立体观测试验日前正式启动。其间,团队首次利用航空平台在珠峰地区开展水热碳通量观测试验。

“地面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态和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珠峰地区的地气相互作用不仅影响青藏高原及周边气候,还可通过复杂的气候反馈机制和大气环流影响全球气候。”试验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贾立说。

据介绍,此次开展试验的区域位于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境内珠峰北侧,平均海拔约4200米。试验团队将利用无人机航空平台开展观测试验,获取地面与大气之间的水分通量、潜热通量、感热通量、碳通量和辐射通量的空间分布数据。团队还将结合地面站点和遥感卫星的观测数据,开展多时空尺度、天-空-地立体综合观测。

“卫星观测范围大,是大区域尺度;地面观测站覆盖范围较小,是‘点’尺度;无人机观测范围介于两者之间,是‘面’尺度。”贾立说,“面”尺度观测可构建“点”尺度观测与大区域尺度观测之间的桥梁。

下一步,团队将整合青藏高原地区地面已有站点、航空平台、遥感卫星等的观测资料,综合分析高原地区水热碳通量变化过程特征和机理,进一步探究青藏高原复杂地表地气相互作用特征,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及其气候反馈的关键机制。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