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姜连与合作导师、该所研究员王云鹏及国际合作者,利用碳同位素和生物脂类化合物揭示古新世南太平洋海洋环境,建立了首个早古新世生物标志物剖面。近日,相关成果发表于《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
古近纪早期是一个地球气候极其温暖的时代,拥有典型现代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地区热带-亚热带的动植物群,且古新世-始新世时期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总量与现今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相似,因此被认为是未来暖地球气候系统的一个很好的模拟实例。
由于样品局限性,对南太平洋的古新世-始新世的研究报道有限,尤其是古新世早期南太平洋的海洋与生态环境,地球科学家对此知之甚少。
该研究通过对国际大洋钻探计划378站点获取的南太平洋早古新世海相岩芯的有机地球化学和碳同位素分析,建立了首个早古新世生物标志物剖面,恢复了南太平洋古新世的古气候条件和海洋生物圈组成,从而填补了地质学家对南太平洋早古新世海洋生态环境的认识空白。
研究人员对南太平洋这一时期的海洋生产力、生态群落组成和古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取得了三项重要进展。一是根据研究结果建立了新西兰坎贝尔高原一个新的古新世生物标志物剖面;二是发现古新世南太平洋的海洋生产力来源组成丰富多样,包括藻类、细菌、硅藻、鞭毛藻和高等植物等,而主要生产力由水生生物主导;三是发现古新世南太平洋的氧化还原性质由氧化-缺氧过渡带向还原性较强的海洋环境(水深>1000米)转变。
该研究中的生物标志物记录弥补了高纬度南太平洋古新世生物圈知识空白,首次提出的古新世沉积模式图加强了地质科学界对南太平洋的认识,为古新世全球海洋环境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palaeo.2024.112368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