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打破柑橘黄龙病“魔咒”

2024-02-29 中国科学报 赵路
【字体:

语音播报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教授何裕建团队在《欧洲植物病理学报》在线发表的研究成果,打破了柑橘黄龙病可防可控不可治的“魔咒”。研究证明,基于土壤修复改良与生物防冶,柑橘黄龙病不仅可防可控也可治,而且成本低、效果好、生态环保、标本兼治。

柑橘,包括柑、橘、橙、柚等品种,是全世界产量最大的水果,却深受黄龙病的危害。柑橘黄龙病是由柑橘韧皮部的革兰氏阴性厌氧菌引起的毁灭性病害,至今在国际上没有行之有效的治愈方法,被认为是柑橘癌症,每年给全球柑橘果农造成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

何裕建团队自2013年开始关注柑橘黄龙病。经过基础研究和田间试验,他们发现,除木虱外,蚜虫也是潜在的黄龙病病菌的传播媒介。此外,他们通过大量DNA分析发现,柑橘黄化和黄龙病不能等同对待,柑橘黄龙病只是引起柑橘黄化的主因之一,而营养不良、根腐病和根结线虫或多病共存并发等是另一主因。他们还证明,多年来因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及有机肥施用不足而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造成的严重破坏,也是柑橘黄化和黄龙病泛滥和复发难以防治的主因。

基于对全国各地柑橘的调研,何裕建团队提出土壤修复改良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黄龙病综合防治思路。他们通过筛选微生物来降解土壤中的农药残留,从而恢复土壤正常pH值、降低盐渍化、提升有机质、均衡微量元素含量,同时筛选、使用土壤益生菌,特别是能对黄龙病病原菌、根腐病病原菌等产生生物拮抗的组合菌,对柑橘的常见地下与地上病害采取全方位的处理措施。

这些田间试验证明,基于土壤修复改良与生物防治的土壤生态重构技术,可有效为农产品增产提质,并保障食品安全。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7/s10658-024-02835-y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4-02-29 第3版 综合)

打印 责任编辑:梁春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