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使南极成为天文观测的理想之地。记者12月15日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获悉,“南极天目”时域天文望远镜阵原型机研制成功。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于2019年提出的“南极天目”项目,计划在南极地区布设由100台小口径大视场望远镜组成的光学望远镜阵,单个望远镜的视场约100平方度,覆盖地平高度30度以上的1万平方度天区,在每年极夜期间开展连续观测,力争在短时标时域天文学观测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据上海天文台“南极天目”原型机负责人、正高级工程师周丹介绍,在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南极天目”原型机于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期间运抵中山站。考察队员顺利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后,于2023年2月20日开始观测,至10月26日观测结束,连续进行无故障观测,在南极的极夜期间获得大量观测数据。
上海天文台团队对观测图像进行深入分析,初步结果表明原型机曝光30秒的图像中,亮于9等恒星的测光精度,可达到千分之一星等,这一测光精度达到“南极天目”时域天文望远镜阵的观测要求,表明原型机在设计创新性、环境适应性、漂移扫描CCD技术应用性和运行可靠性等方面合理可行,研制成功。
“随着技术进步,当代天文学已经从刻画静态宇宙发展到认识动态宇宙,通过长期多波段观测,揭示宇宙中各类天体的变化,并发现和探索各类新天体、新现象,这就是天文学中新兴的分支学科——时域天文学。”周丹介绍说,“时域天文学已成为天文学中引领性的重大前沿领域,‘南极天目’原型机是我国首台基于漂移扫描CCD技术的南极天文观测设备。”
漂移扫描CCD技术,是上海天文台持续攻关近20年的一项核心技术。该技术可使望远镜在没有驱动机构的情况下也能跟踪天体,同时可对一条赤纬带天区进行连续观测,能显著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巡天效率。
“在南极,原型机经受了最低气温零下37.3摄氏度、最高风速38.6米/秒的严峻挑战,设备运行稳定,观测像质优异,体现了基于漂移扫描CCD技术的一体式结构设计思路在极地天文领域应用优势,可望有效解决南极天文望远镜经常出现的故障问题。”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表示,“南极天目”项目接下来将研制时域天文望远镜阵正样设备,力争分批布设在南极。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