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小久久”与妈妈在一起。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供图
“小久久”吃活鱼。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供图
“小久久”生活在饲养池。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供图
“小久久”与妈妈在一起。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供图
我国首头人工环境下自然繁育并存活的二代雌性江豚“小久久”于6月27日满一周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6月26日下午召开媒体接待会,向外界披露“小久久”最新发育状况。
“小久久”2022年6月27日出生于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其爸爸“淘淘”今年18岁,是世界首例在人工饲养环境下自然繁殖成功的江豚。妈妈“福久”今年15岁,于2011年从鄱阳湖迁入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
据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训练主管王超群介绍,“小久久”出生时体重6.5公斤,体长70厘米,经过一年成长,如今重达35公斤,体长1.1米。她不仅是捕捉活鱼的小能手,还会配合训练员吃添加有各种营养元素的冰鲜饵料鱼,每天进食量稳定在两公斤。
目前,“小久久”与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在繁殖饲养池。采访中,记者通过现场实时视频监控看到,一家三口时而旋转畅游、时而探出水面,和谐又温馨。
长江江豚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22年全流域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显示,其种群数量为1249头。中科院水生所自1996年开始尝试长江江豚人工饲养繁育,目前已构建起人工环境中成熟的饲养繁殖技术体系,在人工环境下自然繁育并存活4头江豚,其中“小久久”是唯一的雌性江豚。
“雄性、雌性江豚生活习惯还是有很大差异,成长过程也有所不同。”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克雄表示,“小久久”为更加深入、全面研究雌性江豚生长发育、尤其是与繁殖相关的行为发育提供了样本,也为人工环境下自然繁育三代江豚提供了机会。他透露,下一步将重点探索人工采精、授精技术,更好地提升江豚繁殖后代的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