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科技日报】孔径小于10纳米的固态纳米孔制备有了新方法

2023-06-26 科技日报 颉满斌
【字体:

语音播报

6月26日,科技日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材料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与俄罗斯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合作,研发了一种孔径小于10纳米的固态纳米孔制备新技术。相关成果发表在《纳米快报》上。

高质量固态纳米孔的制备是DNA测序、纳流器件以及纳滤膜等应用的关键技术。当前,在无机薄膜材料中制备固态纳米孔的主流方法是聚焦离子/电子束刻蚀,该方法在制备过程中需实时反馈,更适合于单个纳米孔的制备。因此,探索孔径可调、孔密度可控和无须实时反馈的固态纳米孔快速制备技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科研人员基于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利用快重离子作用于WO3纳米片材料,成功实现了直接“打孔”的制备方法。同时,科研人员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对物理机理进行了解释,发现重离子在材料中的沉积能量会引起材料局域瞬时熔融喷发,熔融相的黏度和表面张力大小是决定纳米孔形成的关键因素。

该方法通过改变重离子的电子能损调控孔径大小,改变重离子辐照注量调节孔密度,整个制孔过程一步完成,不涉及化学蚀刻,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应用潜力。

据了解,该研究工作为重离子束应用于固态纳米孔制备开辟了新途径,也为解释重离子在固体材料中潜径迹形成的微观机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打印 责任编辑:梁春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