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6月21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中国天眼FAST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发现了目前轨道周期最短的脉冲星双星系统。该发现填补了蜘蛛类脉冲星系统演化模型中缺失的一环。
天文观测已经发现,一些脉冲星处于双星系统中,和其它恒星一起绕转。按照已有的天体物理学模型,如果两颗星的距离很近,脉冲星会吞掉身旁这颗恒星的物质,并使自身越转越快。因恒星初始质量较大,随着脉冲星蚕食恒星,两颗星的距离越靠越近,相互绕转速度也越来越快;随着双星系统演化,恒星被大量蚕食后质量变小,脉冲星难以继续吸积并把恒星推开,其相互绕转的速度也就变慢。因这种行为类似自然界中雌蜘蛛吞食雄蜘蛛供养自身,天文学家以两种蜘蛛的名字“红背”与“黑寡妇”来命名这类天体,统称为蜘蛛类脉冲星。从“红背”到“黑寡妇”,脉冲星-恒星系统的演化过程可长达数亿年。
此前,天文学界仅探测到分别处于“红背”与“黑寡妇”状态的系统,但并未发现这二者演化的中间状态。原因是,处在此阶段的脉冲星轨道周期非常短、两个星的距离非常近,对观测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因此,蜘蛛类脉冲星从“红背”向“黑寡妇”系统的演化理论尚未完全证实。
借助中国天眼FAST的超高灵敏度和极强探测能力,这一演化路径得到证实。研究团队使用FAST探测到M71E双星系统,长期观测后,确定这一系统两颗星绕转一周的时间仅为53分钟,是目前已发现的绕转速度最快的蜘蛛脉冲星系统,被确定为处于红背到黑寡妇系统演化过程的中间状态,填补了蜘蛛脉冲星演化理论的缺失环节。同时,该双星系统轨道面近乎朝向地球、极为罕见。
《自然》期刊审稿人评价该成果为,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脉冲星双星系统。这个发现使得脉冲星双星系统的轨道周期最短纪录缩短约30%,预示着蜘蛛类脉冲星演化中存在新的未知过程。
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包括国家天文台潘之辰、卢吉光和云南天文台陈海亮;通讯作者包括国家天文台姜鹏、韩金林和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张冰,合作者来自贵州大学贵州射电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国家授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美国内华达州大学等多家国内外单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