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该研究催化结构示意图。受访者供图
随着页岩气的大量开采,如何将其主要产物甲烷在温和条件下直接选择性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含氧化合物引起业界广泛关注。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晓东、林坚等与福州大学教授林森等合作,在单原子催化增强甲烷直接氧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合作团队研制出一种MOFs(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锆氧簇节点装配的单原子Ru催化剂,实现了甲烷的高效转化,可以将甲烷近100%选择性羟基化为含氧化合物。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
甲烷分子具有高度对称的正四面体结构,所含的C-H键难以极化,通过调变催化剂活性中心结构以实现甲烷的高效活化和定向转化被誉为催化领域的“圣杯式”课题。迄今为止,研究主要采用的金属单/双原子催化剂结合添加或合成过氧化氢氧化剂的策略,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甲烷活化,但仍存在目标产物过度氧化的问题。
该工作中,研究人员基于前期发现的UiO-66基MOFs独特的几何和电子性质,开发出高性能Ru1/UiO-66单原子催化剂,可实现温和条件下以近100%的选择性和185.4h-1的转化频率,将甲烷羟基化为含氧化合物。与纳米Ru催化剂及传统载体负载的Ru单原子相比,Ru1/UiO-66具有更高的含氧化合物产率且无过度氧化产物二氧化碳。研究证明,单原子Ru与UiO-66的双位协同是提高甲烷羟基化活性和含氧化合物选择性的内在因素。
据介绍,该团队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高效低碳烷烃选择性氧化催化剂的开发,为构筑低碳烷烃制高附加值产物的单原子催化剂提供借鉴。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1/jacs.3c02121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3-06-13 第1版 要闻)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