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网络非局域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教授李传锋、研究员黄运锋、副研究员张超等人与西班牙、瑞士等国的理论物理学家合作,首次实验验证了星形量子网络中的全网络非局域性。该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贝尔非局域性一直是量子信息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人们开始探索更复杂的包含多个独立源的量子网络非局域性。由于包含多个独立隐变量,量子网络中可以产生区别于传统贝尔非局域性的全新量子关联。其中,Bilocal模型是最简单、也是目前研究最多的量子网络。
然而,此前定义的网络非局域性无法刻画整个网络中所有源的非经典性,多数情况下可以退化为标准贝尔不等式的违背,且中间节点不需要采用纠缠测量。因此,物理学家提出全网络非局域性的概念,它要求网络中所有源都分发非经典资源,能够用来认证网络中全连接的非经典性质。目前,全网络非局域性只在最简单的Bilocal模型中进行了检验。
此次,研究组分别在理论与实验上实现突破,成功验证了更复杂的星形网络中的全网络非局域性。理论上,研究组在仅使用独立源和无信号原理而不要求网络遵循量子力学原理的条件下,提出了新的全网络非局域性判据。实验上,研究组利用高品质“三明治”型纠缠光源,搭建了具有3个外围节点的星形网络,并且在中心节点实现了高品质的GHZ态投影测量。
研究人员介绍,实验结果以超过10个标准偏差的水平违背了全网络非局域性判据。这是全网络非局域性在复杂网络中的首次验证,对大规模量子网络的应用,尤其在量子通信协议安全性保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37842-w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